《小窗幽记》:以慧眼观尘世,跳出世俗局限

一、

世人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我”字,人皆以“我”为中心,所以在“我”身上产生的事情便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我们经常习惯性地说“我的东西”,“我的家庭”,“我的身体”等等。

正因为自己太过于在乎“本我”的存在,进而又太计较身外的得失,进而生成烦恼,生出悔恨,生出痛苦,生出执念。

有个成语形容这一现象非常恰当,叫做:作茧自缚。

我们就像一个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难破的茧,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丝太过于漂亮,太过于美好,但是眼睛看见漂亮的“丝”时,我们的心却是“盲”的。

这一切皆源于世人对于本我的在意,那么“我”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每一个人都认为本我是一个实质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状态,但是这只是主观感受带来的一种错觉。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身上的绝大多数细胞七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如果你今年21岁,那么从你出生到现在,已经变换了三次,只是我们未曾察觉。

而我们的主观意识更是如此,我们的情欲意识更会在无形之中变化,比如当我们回顾几年前的事情时,感觉早已经模糊,也只有少数印象深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7年前经历那些事情时的内心感受,早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的身体意识都会在无形之中转换,我们与十四岁的自己,七岁的自己都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这就是无常无我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何来的永恒一说呢?

如果一个人期待用永恒的觉悟,去衡量不永恒的自我;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思维,体悟一个一直变化的人生,并由此产生执念和痛苦,这样戏剧而又愚昧的一幕,不就是作茧自缚吗?

佛家有一首禅语,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状态,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误将这些“空”当做了实质的存在,所以看重了“我”的存在,更看重事物在“我”身上存在的影响。

《菜根谭》中说: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世间众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嗜好和烦恼,古人说:“如果连自己的存在都感觉不到,又怎么会知道外物是不是珍贵的呢”?又说:“如果知道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那么烦恼又怎么会伤害到我呢”?这一句话真的切中了关键要害。

二、

当你不将“我”认得太真时,才不会将人生的东西看得太过于重要,烦恼也自然随之消失。

我们也不知道在这无常变化中,什么事情会先来,有可能是世人认为的惊喜,也有可能是世人认为的悲剧,但不管哪种状态降临,都要在这一切变化之中,不以自己的主观情绪为主导,不沉浸于情绪之中,更不渴求在无常无我的世界中,能有所谓完美的人生状态出现。

从不试图掌控人生的一切变化,无论遇到了什么,都能一切随缘,以包容,顺应自然的状态去审视,这样便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在《小窗幽记》中有一句话,叫: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断不受肉眼相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世间的浮名,我当成庄周梦蝶去看待,绝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

《庄周梦蝶》是一个很美的浪漫故事:话说庄子有一天做梦,梦到自己幻化成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当他醒来之后特别诧异,不知道是蝴蝶在梦中幻化成庄子的一生,还是庄子在梦中幻化成蝴蝶。

但是他转念一想,又不再计较了,因为无论是什么状态,这一切都只是物化的结果。

而这个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将世间虚幻的东西当做了真实,但是很多看似真实的东西,也许只是虚幻的。

不仅仅是自己拥有的感受,自己拥有的名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如此,我们在人生中总会经历一些刻骨铭心的过程,也会经历让自己痛不欲生的苦难,但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再回首去看曾经的这一切时,却发现那就好像昨日一场梦一样。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怎么知道你昨天拥有的是真实的呢?

未来是不确定的,而昨天也已经过去,只停留于自己脑海之中,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实质存在,而这一切不都是虚幻吗?

而当一个人面对着虚幻世间,却不能以淡然的态度去面对,并且认得太真时,痛苦必然因此而生。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世间无常无我的状态,就不能用固化永恒的思维去认知和执念于其中,能够冲破自己世俗意识的束缚,最后才有合理的生活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