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列夫斯基:30首儿童小品-3 A小调练习曲
由于新规则,公众号文章不再按发布时间推送,而是依据互动程度,包括留言、点赞、转发、朋友圈分享、设为星标等,所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吧,不错过最新消息喔!
▼
话说某日,我给学生讲这个曲子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有种压抑着的情感,就像是你想要发脾气又发不出来,只能嘴碎地在那埋怨念叨…也有点像火山爆发一样,吧啦吧啦……
然后她说:老师我觉得这曲子像一只到处乱飞的苍蝇!
这个…emm,好吧……小孩的想象力总是比我丰富很多的~
所以,她是准备给这曲子起个标题叫“苍蝇练习曲”么?
然后卡巴列夫斯基看到以后就是这个表情……
Dmitri Kabalevsky | 1904-1987
▼
这首《A小调练习曲》选自苏联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为小孩子创作的《30首儿童小品》(Op.27),是这本曲集里的第3首。
作品是一个Allegro vivace,活泼的快板,主要训练右手的手指跑动。
虽说是练习手指跑动,不过我觉得这个曲子最重要的,是上图圈红的力度标示。可能有些学生眼睛会只盯着音符,继而忽略掉这个标示了。
这个力度先从p开始,弱的,很短的时间内马上渐强然后渐弱,这种“一放一收”的力度变化,正是造成我学生说的像“苍蝇乱飞”效果的原因,让人觉得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如果没了它,那这个乐句就干巴巴的,等于快乐肥宅水变开水,索然无味了。
所以,这个力度起伏真的非常重要!
另外我个人觉得,整个乐句的力度高点应该在mi-fa-sol这几个音上面,再渐弱,而不是像乐谱标示的,在这几个音就开始弱下来了……我弹了,总觉得这样的效果不太好。
▼
由于作品是练习跑动的练习曲,所以节奏比较单一,通篇几乎都是十六分音符,唯独在第6小节出现了一个切分,而且是连续切分:
什么是切分?
切分就是打破原有节奏强弱规律的,所以这里的f,标在四分音符上,意味着重音在这里,而不是前面的低音la,这是需要注意的。
另外,音符上的一点加一横,在这里只是标示强调的意思。
最后结束,乐谱上标的是音乐情绪到达顶点ff,后面的四个和弦都有“>”的重音记号,延续着激昂的情绪:
但是我个人喜欢在这里用一个弱结尾,在ff以后,后面的和弦变成mp,这样有种对比,而且感觉会很俏皮好玩!
不过这个只是我的个人喜好,不作数的。
其实和声在ff那里已经解决,结束了,后面几个和弦都是补充性的。
从♭si-re-fa的♭BM大六和弦,到si-♯re-♯fa的BM大六和弦,再到mi-♯sol-si的EM,最后解决到la-do-mi的Am,结束。
这里还是挺有意思的:♭BM先是半音上行到BM,而BM是EM的属和弦,EM又是Am的属和弦,这个和声写得很传统,作曲家就是这样快速解决,结束,没有废话!
完整电子乐谱获取请参看:
☟
▼
作品的技巧不难,程度大概也就4-5级左右,由于是快速曲子,也比较适合比赛。
文章上面的示范音频由于是钢琴家弹的,学生可能在这样的快速下,很难弹好细节,所以我建议不妨让学生的速度适当降下来,慢一点,把细节弹好。
下面这个音频是速度比较慢的:
另外之前写过一些卡巴列夫斯基给小孩子创作的曲子,有兴趣可以看看哦(点击文章标题可跳转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