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俞成龙:《秋游四顾屏》
【总第036502期】
秋游四顾屏
作者:俞成龙
深秋的四顾屏天高云淡气爽,悠然地藏于金华南山的群山中。
四顾屏为何得此名,我查不到史料。凭四顾屏地形地貌和我自个悟道,应该是四顾和屏的结合而得名。在山顶可以环顾四方,东顾金安公路,南眺群山,北望金华城,西见仙霞山。又因此山平地突兀而起,犹如屏风,或是一道屏障,是否如此冠名,还待进一步求证。
秋高气爽是爬山登高的好时节,金秋节气的最后一日上午,几位好友相约向四顾屏进发。车沿金安公路行10公里许,就来到了四顾屏的北麓脚。
进山口路旁停了几十辆车,看来都是趁好天气来爬山登高的。三年前,我几乎每周登一次四顾屏,后来不去了,说是爬山对膝盖不好。其实方法得当,应该不会有大的影响,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爱好者。四顾屏比金华第一名山尖峰山矮了许多,到顶也就1500级左右台阶,而且较平缓,爬山的过程强度不是很大,适合各式人群健身攀爬。
进入山口开始攀爬,水泥台阶还是三年前的老样子,仍刻有捐赠者的名字,只是缺少维修,显得更破损了些。不同的是一张木头椅子上放着一箱打开的矿泉水,箱子上写“2元1瓶,自付自找”,边上还有几整箱,无人值守,全凭自觉。从一瓶水的买卖,就让人耳目一新,诠释什么是人与人相互信任尊重的契约精神。
爬行没多久,我们追上了一老者。老者不紧不慢地走着,随带的手机播放的是著名婺剧折子戏《僧尼会》。四顾屏可能是《僧尼会》美丽故事的发祥地,也有说发祥自武义县茭道镇南仓村,暂且不探。“和尚啊……”,这是小尼姑的声音,应该是小和尚背小尼姑过河那段。听着那熟悉的婺剧,加上我们前面走的急也需要调整,不由得随老者节奏一路爬行,一边听婺剧。这情这景的感染,让人仿佛身临传说中的场景。那天山顶南屏禅寺的小和尚与山腰德恩禅寺的小尼姑下山办事,和尚哥哥和尼姑妹妹在这山道上相遇了,他俩一见钟情,凡心思动,冲破世俗枷锁,双双还俗,勇敢地演绎了人间美丽真爱,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美丽传说被广为传颂,说明国人的思想从来都不是因陈守旧甘于服从命运的安排,而是任何时候都不乏抗争,在不断超越与突破中求生存发展。
行至五六百步时,到了报恩亭,柱子上写着:“到此处才行一步,望诸君莫废半途”,鼓励那些气喘吁吁意欲半途而废者能坚持下去。这报恩亭来自《玉蜻蜓》的故事,说是明朝年间,一姓申的男子迷恋半山腰尼姑庵的一尼姑,后与尼姑相好。没多久男人因病而亡,尼姑生下遗腹子。因多种原因,尼姑附上男人所留的玉蜻蜓等物将遗腹子送人扶养。遗腹子长大后考中状元,获知身世,携玉蜻蜓到庵中认母,并将母亲接回府中颐养天年。后人为此建了报恩亭,教育人们要知恩图报。
行至半山腰,左拐去尼姑庵德恩禅寺,直行通向山顶的南屏禅寺。我们一行是为登顶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直行。几乎所有的登顶前,都会有最艰险的陡坡,到南屏禅寺也不例外,几十步的最陡台阶虽说不上艰险,但粗糙条石切成的台阶,已向踩踏者证明其悠久的古老。爬上陡坡,已能隐约望见禅寺,迎面跑来迎接我们的是一只估摸被野猪夹夺去右后腿的黑田园犬,它神情友善,翘摇着尾巴以示欢迎。它自愿在前带路,三条腿的行走与众狗不同,显得有些艰难,一直把我们引带到了寺前。到了寺前小广场,跑来三只小灰狗,那黑狗竟然躺下,任凭小狗们戏耍,可以看出它们是和谐的一家,其乐观和坚强的生活态度对人也有启发,“狗坚强”名副其实,非黑狗莫属。
据说南屏禅寺建于东汉,可谓历史悠久,能延续至今也实属不易。现在的禅寺看不出古老的痕迹,应该是后来新建的,建筑显得有些破旧,香火也不是很旺。寺庙的厢房已经经营起了农家乐,冰箱、菜案上鸡鸭鱼肉样样齐全,与山下的农家乐并无二致。寺后山坡上围养的大批鸡鸭,表明这寺庙农家乐生意还相当兴旺,也惊叹市场经济的无孔不入,佛门净地照样无法幸免,还说明只要你有双慧眼和勤劳的手,商机就无处不在。但愿这杀鸡宰鸭修鱼的血腥味没有侵扰佛门的清净。
禅寺继续前行是没了台阶的林荫小道,叫不出名的各式树木遮天蔽日,太阳光透过树隙投射下来,留下斑驳的影子。深秋已没有了蝉的鸣唱,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看不见的树枝里说着它们自己能听懂的话。走在落满枯叶的小道上,脚步声沙沙作响,仿佛穿越在时间的隧道里,回到古老的从前,顿感有了历史的厚重。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这小道就是鲁迅先生论断的证明。尽管落叶沧桑,树藤交错,怪石绊脚,异水横道,这都不是挡住人探寻追求的理由。只要迈开腿,脚下就有路。没有探寻不到的路,只有迈不开的腿。
走过枯叶小道,来到申公亭边,这里是四顾屏的南麓。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四顾屏的峰说不上险,顶上风景也美不胜收。申公亭前,往下看,悬崖峭壁,百丈深渊。往远看,安地水库尽收眼底,一汪碧水,生出灵气,群山巍巍,绵绵横亘,美如画卷。真正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还感受到了什么是大气磅礴。
与众多的名山古刹相比,四顾屏实无可点可缀之处,但它却是金华人的钟爱之地。春暖花开,山涧泉鸣常闻其声不见其影,潺潺汩汩,近远缓急,如泣如诉,如怨如歌;盛夏清晨,山谷坡地鸡鸣悠长清脆,丛林深处鸟语密集欢快;秋冬时节,山寺梵钟悠悠扬扬,声震林莽,袅袅不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身临其中,定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出尘外之思,不知不觉中荡涤了心灵,抛掉了烦恼,忘记了自我,真乃休闲健身散心好去处也。
俞成龙,六O后,行政机关工作,闲暇喜欢写点介绍家乡美食小文章。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