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自行设计的计算机部件
不同型号的磁芯和标准的文具—大头针对比——计算所甘鸿摄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必要设备,从磁鼓开始,磁芯存储器、磁带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又分硬盘和软盘,然后是光盘和集成电路存储器。
五十年代,磁性存储设备只有磁鼓,磁芯存储器刚刚崭露头角,是中国人王安在美国发明的,苏联人也在研究中。
1958年6月,计算所所长阎沛霖、王正同意黄玉珩的建议,另辟蹊径,自行设计研发磁芯存储器,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使用的计算机部件。
自行设计比依照苏联图纸有很大的风险,但不仅使计算机运行速度提升几十倍,增大了抗干扰和稳定性,在器材使用、加工量、能耗、体积等方面带来了益处。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实验、设计的经验与能力。计算所一开始就着手磁芯的研究和试验。
王诤司令员派出一个排的通讯兵战士前来帮助穿磁芯板、焊接和安装,这些战士晚上就睡在机房地板上,心灵手巧又有耐心,不输女工。
磁芯存储器经过一次可靠性问题的返工,很快获得成功,1959年3—4月联机调试顺利完成,5月通过硬件检查程序,开始试算题目。103计算机终于能够稳定运算了,磁芯存储技术得到一次成功的跨越,从此稳定发展二十多年,支撑了两代国产计算机的科研和工业生产的全局。
第一台计算机花费了一整年时间调试,磁芯存储器、磁鼓存储器都能配套,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工程组有了经验,也有了对计算机研制和应用的信心。
张梓昌说,他们在1959年底回到本单位,调试五院自己的103计算机,发现相位波形问题是因为磁头线圈的匝数和匝比不对,修改之后,波形就变得正常了。一个磁鼓有40个磁头,都要更换、调整,工作量很大。
对于“先集中”这一合作形式,张梓昌颇为赞赏:“工程组'集中’来的人员都不带各自本单位的任何色彩,以个人身份衷心地团结起来完成计算所的任务。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和协作时间长短都在一起'摸爬滚打’,组内的气氛是人与人真诚相处,没有隔阂,工作紧张,心情愉快。”
1959年第四季度王行刚任计算所“八一机”的机长,工程组技术人员有张梓昌、王玉珊、胡宗藻、钟崇芳、秦鸿龄、梅协英等,他们继续进行了技术性的巩固工作,提高了计算机的输入速度。
1960年4月,王行刚整理出206页铅印的《103机总结》,作为中国第一份调机报告,供陆续上马的用户单位参考。不知道这份宝贵的“总结”,今天在哪里能找到?
号称“八一机”的第一台103机,进行了交通部提出的全国帆船及轮船的最佳管运方案计算、薄壳建筑结构设计、城市下水道设计、公路桥梁设计。1962年,为中国林业科学院编制了全国原木材积表,1966年还在中科院计算所运行。
103机和不久后完成的104机,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82个题目,包含气象、水坝、交通、建筑、桥梁、冶金、机械、石油、航空、原子能等诸多方面。
1959 年至1965 年底,计算所完成计算题目1200 余个,1965年末全所1411 人,专家和工人一起,平均每人将近完成一个题目,工程设计从此掀开了新篇章。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将一个学科开拓成一个全新的产业,中国人的智慧从此崭露头角。
当年,全国使用磁芯存储器的计算机超过2000 台,完成的磁芯板数以万计,参加过磁芯存储器生产的人员不下千人,中关村还有生产磁芯板的街道工厂。今天的酒仙桥、中关村,在送小孙子上学的老奶奶中,在医院享受医保刷卡交费的老大妈中,说不定就有当年为计算机穿过磁芯板的女工。
记忆磁芯,每个磁芯的极性代表了一个二进制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