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儿童养育应特别强调亲子关系的培养

看点: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指导,搜狐网、搜狐母婴、搜狐教育联合主办的“2021搜狐养育大会”于 2021年9月26日在北京举办。2021搜狐养育大会大咖云集,数十位权威育儿专家、明星达人、知名学校校长、母婴达人等参与了本次大会,为儿童营养健康、儿童心理和早期教育、普惠性婴幼儿托育发展等话题建言献策,共同探讨科学育儿新主张。

大会期间,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博士后罗静发表了《健全人格,如花绽放》的主旨演讲,罗静在会上表示,人格可以表现为我们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它的发展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罗静认为,多年来我们在养育过程中特别强调亲子关系的培养,那些不听话的孩子,闹脾气的孩子,实际上跟父母关系都有一些问题。父母基因的特质会影响到孩子,而孩子的性格形成更大程度是后天养育的结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怎样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给他责任感,最后让他变得更自在,更自洽,更丰盈。

以下为罗静在2021搜狐养育大会演讲,内容根据速记整理,有删减。

人格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每个人的人格差别那么大,在这里我们用很短的时间想跟大家聊几个重点,也是想分享一下我这些年的研究和我自己养两个孩子的经验。

我提到了一个词,叫做“顺性教育”。第二是提供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些养育建议。

什么是人格?其实人格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体系。心理学家给人格下了这么一个定义,人格最初的时候它来源于拉丁语,叫“面具”的意思,你会发现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会说不同的话。人格是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适应中,也就是我们是在人际关系中,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内部倾向性。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不代表他就是这么想的,他有可能表面上跟你特别友好,但实际在骂你。所以当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是有一套复杂的逻辑。很多时候你说一两句话,其实你本无那个意思,就会被别人曲解的很厉害。

有个研究说,男孩的大脑其实每个脑袋里就像不同的盒子,男人干事情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别的事情,有一个房间空着什么都不干。女人很难想象怎么会有空着的状态,女人脑内所有的房间都是开着门的,只要有一件事情触动我了我会想起十年前的事情。

我想跟大家讲的是男生和女生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从大脑的差异也好,男孩和女孩有很多个性化,或者是刻板印象就会造成不同的人格,我们想说的和别人反馈回来的并不见得在一个频道上。

人格表现为我们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是一个整套的东西,可以表现出这么多东西,最后表现出来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格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我们的人格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悲剧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堪重荷的结果,最后一下子把他推到死亡的边缘。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它的连续性不断地表达出来。

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你会发现人格出现了很多的特点。如果这个人今天是一个样子,明天是一个样子,你就会觉得他不正常。人格是稳定的,不是说变就变了。

一旦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在犯罪心理学里,孩子怎么这么残忍去杀害别人,这些残忍都是一步一步来的。曾经有一个犯人杀了好多个孩子,最后有一个孩子他放过了,因为那个孩子给了他一点温暖,那个孩子跟他说我知道你以前杀了好多的孩子,我也知道你可能心里并不是愿意这么做的,我相信你可能也受到过很多虐待。我想陪你说说话,就因为这几句话救了他自己的命,所以善良可以救命。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总在说,我们要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我们才会去比较,才会认为孩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可以一起出发。越来越多的家长现在意识到这条起跑线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有起跑线就是我们的父母。

还有人格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它是社会性的,它是在关系中产生,同时赋予了关系的寓意。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亲子关系,那些不听话的孩子,闹脾气的孩子,实际上跟父母的关系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看人格的时候,不能把它单独的看成一个维度,需要更综合的去考量,这个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在学校里惹事生非,到底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要去惹事生非,而是有很多的原因都在这里。

简单的说一点就是人格的多样性和多重人格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有人说我在家里挺安静的,我一出去就表现的很激动。几句话大概就能出来正不正常了,这个有机会再跟大家交流。所以说人格的多样性是指每个人格里有很多种成分,我们可以安静,也可以变得很激动,变得很多愁善感,或者变得很大度。所以其实人格的多样性都统合起来我们就是完整的,多重任何的意思是说表现这个人格的时候其实是意识不到这个人格存在的。

“顺性教育”是什么,如果把人格简单划分的话,我会把人格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拎出来,一种叫气质,一种叫性格。气质是先天的,我们带有爸爸妈妈的基因。有一次一个妈妈看着说我们家孩子不笑,我看他,我说你笑吗,我不笑,爸爸说我也不笑,你们俩都不笑为什么要求孩子笑呢?我们身上基因的特质会影响到孩子的表达。

第二个部分是性格。性格更大程度上是后天养育的结果,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了什么样的刺激,我们帮助孩子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给他责任感让他变得更自在,更自洽,更丰盈,这个过程可能都是后天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环境提供给他的。

我所说的顺性教育的核心就是我们要尊重孩子本身自在的气质类型,提供恰如其分的环境养育,使得他人格健全,健康。

我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的是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我自己即将面市的一本书叫做《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采用了气质和性格两种方法跟大家讨论,大家熟知的气质就是多血质、黏液质等,还有人会把气质类型分成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孩子。

美国有一对心理学家叫托马斯和切斯,他们把气质类型分成了九类,比如说这个孩子的敏感性,强不强,这个孩子的规律性好不好养成,注意力持久性有多久等等,分了九种。这本书里主要跟大家讲的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气质分型,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天生就不一样。

孩子不只有这9种类型,有很多混合型的孩子,这个强了那个弱了,怎么拿捏这个度。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很难处理的问题,都是度的问题。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跟大家从气质的角度分析每个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后期养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做。

有些孩子属于反应强度比较大,这种孩子比较敏感,对很多事情反应比较快,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因此受益。如果孩子不控制,情绪上不加控制,可能就会变得情绪容易失控。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在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性格的时候,要把他的气质更好的发挥,帮助他看见自己能够变得更好。

所以这本书里关于人格养育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叫“看见孩子”,怎么“看见”他,我天天防着他,不让他闹脾气。我说那是看着孩子,看见孩子是看见什么,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看见孩子他现在跟你真的不一样,他不是缩小版的你。

我经常会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的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是跟你完全不同的生态,他是个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是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经历了一番的变化最终变成了一个我们认为的成人的状态。所谓的看见就是一定要看见他情绪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有个孩子在学校里打架,打完了以后妈妈很生气,跑到学校里说,我带你容易吗,我为了你付出多少,一边哭一边说,回到家里的时候孩子一句话不说,最后妈妈问孩子你为啥打架,孩子说因为他们骂我是没有爸爸的孩子。听到孩子内心声音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常常是冤枉和错怪的孩子。所以看见孩子很重要,而不是看着,看到他独一无二的地方就要接纳,不比较。

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做早期教育合适?是胎教。实际上在你俩准备谈恋爱结婚的时候就开始做早期教育了,那时候就决定着你将孕育的生命是什么样的质量,我们接纳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去跟别人比较什么。

有一个爸爸跟儿子说,曹冲7岁会称象,你就是个傻子,然后他儿子说曹冲的爸爸是曹操,我的爹呢。你老羡慕别人家的小明总是有一个孩子比我家的孩子强的时候你看看别人家的父母怎么做的。我们接纳孩子很重要的一点第一我们不去把孩子跟别人比。第二是我们要接纳你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

有些孩子反应慢,是不是他就一辈子反应慢,在所有事情上反应慢。如果他们在合适的年龄,他们可以接受到正规的教育和训练,他们就可以变得更好,像正常人一样,摘掉那些病的帽子。

我们去看见孩子的独一无二,看见跟孩子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学会说话。有一个小孩跟我说,罗老师你能不能教育我妈,她从来不会说话。他说我语文学习不是特别好,有一天我作文写的挺好,竟然得了满分,我很高兴的回家跟我妈说妈妈我今天作文得了满分,妈妈说你抄谁的,上来就是这么一句话,孩子当时泪如雨下,很委屈。最后其他没有办法说没抄谁的,我自己做的,妈妈到这时候都不会跟孩子道歉,那就不要骄傲,下次继续努力。

我们学习在培养孩子人格健全的过程中读懂个体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了解客观的发展规律是在于说我们知道孩子的每一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你希望培养一个好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性格或是希望他宽容的性格,性格是从他出生开始父母开始带来的影响。

我特别建议爸爸妈妈读一读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在这八个阶段的理论过程中,从出生到他20岁,也就是我们青春期大概这个部分里,它实际上有很多的品质在形成,希望的品质,意志力的品质,目标感的品质,自信的品质,自我认同的品质,自我承认,自我价值感的品质,都是在从出生到20岁这个阶段形成。所以有的时候大家不能理解说我的孩子为什么好好的就去自杀了,选择自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都害怕死亡,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心里发展的过程。

最后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得学会真正爱孩子。有的时候我们的爱不是孩子认为的爱,甚至很多时候爱会变成伤害。

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爱孩子,但是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爱,可能是控制。有的时候我们是在爱孩子,但是在孩子看来这可能是伤害,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我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你真的为了他好必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他的事情,希望爸爸妈妈在爱的方面都能有共形的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相信孩子就会幸福很多。

如果我们在“双减”的政策下放下焦虑,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他们就会如花绽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