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双推手和三换掌和肘底捶
陈式太极拳第十九式双推手
动作一: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同时,右肘微屈,右拳略收,拳心朝里;左掌前伸于右腕内侧,随即两手向外微掤(以引动后面动作)。(图74)接着重心移于左腿,身微左转;同时,右臂顺缠向左下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随右臂左捋搠住。(图75)以下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一的后部说明。(接图16)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拥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手以大拇指一侧贴近右胁向里滚转,成手心向左,右手逆缠使手心翻朝下(图15甲、乙)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6)
动作二:身再微左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左腿变实时,右手顺缠上托,劲贯掌指,指勿软;左手逆缠转臂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棚,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垂勿软。(图17 -18)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
动作二: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的前部说明。(图17,接图76,其中所不同者,该式左掌经腰部再接下一动)接着左脚尖外撇,身体向左转(胸部由朝南转为朝东),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向左前(南稍偏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掌顺缠继续以掌心上托;左掌逆缠收转于左胁旁,以手背搠住,掌心斜朝上。(图77。自图77-85,图中动作皆应身体朝东而做,图中所示皆其正面)
动作三: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分置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以右脚尖点地辗转,右膝随身体转向。(图78)右脚稍提即向右(南)迈,重心随即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同时身体右转;两掌合劲,随转体时向右下按。(图79)
要点:
1.此式与六封四闭的动作基本上相同,惟步法上的转换与双推的劲路不同。该式的推劲较刚,并在推到终点时后掌根须表现出向下一沉的捌劲,因之在一沉的速度上也较快。
2.此式衔接于上一式发劲之后。因为发劲是求劲断,劲不断不能越出身外而加于外方,但又必须与此式相连不断地联接起来。动作一(图74)的前部就起着接住发劲的劲的作用,并带动后面动作。“断而复连,能断能接”的要求,详见特点六。
3.由上式发劲后,转而为合,合后再开;要在这合开之中,身体一拧腰劲,转为左后右前的双托;双托在双顺缠中要求产生合劲,为双推作好准备。
陈式太极拳第二十式三换掌
动作:身体右转;同时,右掌向里经胸前而上顺缠收回,掌心朝里;左掌逆缠转臂向前平伸,转为掌心朝上 (图80)身微左转;同时,右掌顺缠掤劲推出,掌心斜朝外;左掌随转体逆缠收至腹前,掌心朝上。(图8 1)身体再右转;同时,右掌顺缠收至腹前,左掌由腹前而上逆缠向前经右臂上侧掤劲推出。(图8 2)动作时,随着身体的转动以左脚尖点地于原地辗转,左膝随转体方向转动。
三换掌这一式,两掌交替伸出、收回时动作要圆活,腰胯微右转时左掌伸出,腰胯微左转时右掌伸出,腰胯旋转两个来回,左掌前伸两次,右掌前伸一次,故称三换掌。三换掌是缠拿方法,因此掌前伸不是击出,而是圆转地缠拿对方的劲路和骨节。重心虽然都在右腿,但由于动作往复时的开合,腰裆在旋转地开合,带动两腿膝节也在旋转地开合,仍然是“一动无有不动”的。
由于此式与下一式的动作是紧接着毫不间断的,又因两式要点有相同之处,因之,此式要点也并在下一式中。
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一式肘底捶
动作:紧接着身体再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向左下、右手向右上分别开。(图8 3)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微缠至与肩平,两掌心皆朝下(为肘底捶开始的阶段)。(图8 4)身微右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地合劲,在合的过程中,左臂由逆缠转为顺缠,随缠随将左小臂竖起,掌心旋缠为朝右;右掌变拳顺缠自右向前屈肘向左合劲,经左臂下方划一个小圈后,置于左肘下方,拳心朝里。(图8 5)
要点:
1.上式与此式的特点,是在紧凑动作之中达到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因此,左膝也以左脚尖点地辗转为轴而随体的转动而旋转;但须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关于这点,可参看第五式“单鞭”要点1 0
2.要达到太极拳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其关键在于运用全身的缠丝劲,只有经过了缠丝,才能使劲起于脚根,节节贯串地形于手指。因之,腿的缠丝与手的缠丝处
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动作说明中没有提到腿的缠丝,是因为腿与臂的缠丝(除提腿独立和解脱擒拿外)都是上下一致的。其原则如下:(1)凡手为顺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内向外地顺缠;(2)凡手为逆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外向内陆逆缠;(3)凡右腿向外顺缠,左腿就向内逆缠,反之如是;(4)比方起于左脚跟的逆缠,发到腿上当然是逆缠,上升到胯后,自然斜着通过腰脊,形成脊背左侧绷紧、右侧松,再转到右臂上去,右手就成为顺缠了。所以,手足缠丝是前后交叉通过脊背,自然地形成周身一家的作用。
3.上一式是在紧凑的双合中达到节节贯串和全动,此式是在大开展的动作中表现出一动无有不动。最后,由于转身一合,缩小了缠丝圈,紧紧地双合起,内中劲别虽不同,但是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是一样的。因之,应注意到脊背的运用。
4.由上式直做至此式终点双合时,更须促使顶劲虚虚领起;在练拳日久后,练到此式会使劲节和胸椎上部骨节格格作响,这是练拳日久后自然产生的现象,不宜强求,以免产生流弊。只有做到这个境界,才足以证明在该式的动作中,已达到全动和关节松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