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砭法|砭法与经络理论下干预两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
1.编者按:
本文在经络理论内涵下分析了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传变规律的认识,初步阐述了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经络理念。实际上根据经、络生理病理机制不同,经病、络病的治疗方法自然有所差异。其主要原则,经病受脏腑影响多虚实寒热,所以病在气经;络病血行缓慢,多郁多瘀,所以病在血络以宣通血脉、化瘀通络为主而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的通论也是如出一辙。临床实践总结,李氏砭法对于经络病的干预效果立竿见影。
2.1带状疱疹的发病特点
带状疱疹最主要的症状是沿神经分布的皮疹和持续神经痛。现代中医研究认为,神经与经络密切相关,神经传导受经络之气调节;浮络特指向体表分支的络脉,可将络脉气血散布于皮肤。 带疱疹发病部位在皮肤,皮疹和疼痛都有明显的神经局限性,脏腑功能失调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将带状疱疹归属为经络病。
2.2带状疱疹的病邪属性
要确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邪气性质,需要考虑3个问题:首先是感邪途径。病毒经过呼吸道黏 膜进入人体,属于中医病因中的“外因”;二是致病特征:带状疱疹是一种传染病,并有一定的潜伏期。与 “五疫之邪,皆相染易”(《素问遗 篇 · 刺法论》)和 “温疫之邪,伏于募原,致其发也,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症渐显”(《瘟疫论》)的论述十分相似,属于外因中的“温疫”;三是发病特征:带状疱疹发病时有成簇的丘疱疹、水疱,皮疹周围红晕、发热、疼痛,可伴发全身低热、纳差、大便干燥、舌苔厚腻等 症状,因此属于“温疫”中的“湿热疫”。
2.3 带状疱疹的体质因素
带状疱疹发病有两个原因,一是病毒感染(湿热疫邪),二是免疫力降低。正如《素问 · 评热病论》 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毒感染和正气虚弱也可以相互为因。流行病研究证实,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等发病率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临床上大部分带状疱疹重症患者也都是老年体弱者和旧病之人。阳虚、瘀血都可能造成免疫力降低,且“不通则痛”,络脉瘀滞越重引发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越严重。经主气,络主血,因此我们可以说阳气虚弱,络脉瘀滞是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内在原因。
3.经络理论指导认识带状疱疹的病机及传变规律
带状疱疹分期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为方便理解带状疱疹的经络传变规律,我们将其分为前驱期、 疱疹期和后遗神经痛期3个阶段。
3.1 前驱期———初病湿热在经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于脊 髓后根神经节中,此即为病毒潜伏期。之后如果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则大量增殖,在机体出现皮肤焮红或潮红、局部刺痛等症状,此时疾病进入前驱期。病毒潜伏期可长可短,前驱期则一般为3~5d。按照经络理论,背部和脊柱为督脉与膀胱经的循行部位。督脉为“阳脉之海”,而膀胱经为“巨阳”, 是三阳之首。十二经的俞穴都集中在背部膀胱经, 督脉通过督脉之别与膀胱经相联系。人体阳气衰退,首先影响到督脉和膀胱经的阳气输布。督脉和膀胱经阳气衰少,正气抗邪能力减弱,潜伏在督脉(脊髓后神经节)的湿热邪气(病毒)乘机经俞穴侵入十二经,可见夹脊穴的针灸效应与督脉和膀胱经关系密切。邪侵不同经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略有不 同。此时治疗应以清解气分湿热、补充全身阳气为原则。前驱期根据病位所在经的不同中医外治法加以区分。
3.2 疱疹期———经络同病
发病之初,患者于身体一侧皮肤出现红色斑疹, 继之呈水疱状密集成簇,沿神经走向分布呈带状,患者常感疼痛剧烈甚至彻夜难眠。此时进入疱疹期, 一般为5—7天。皮肤为络脉之气所主,出现皮肤疱疹说明脉络受损,邪已入络,但经病尚未衰退。此时为疾病急性发展期。此时带状疱疹致病为湿热病邪,其病程特点并不是像伤寒一样循经向下一经传变,而是像温病一样从气经深入血络。此时的治疗原则自然是气血同调,经络同治。除了正常的治疗方案外,尤其需要注重清络活血,防止邪气继续内传伤络,引起后遗神经痛。
3.3 后遗神经痛期———久则瘀热入络
如疱疹期治疗不彻底,就会进入后遗神经痛期。此阶段一般为1~2个月,甚至可长达数年以上。此阶段的临床特点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消退后,皮损部位遗留长期性、持续性疼痛,此为后遗神经痛期。此时经脉中邪气已除,络脉中残留的毒邪却与络中瘀血相搏结,胶合壅塞于络脉,损伤脉络。此时治疗应以通络为主,兼顾修复受损的脉络,恢复正气。
基本情况:张某,女,61岁,主诉右下肢、臀部红斑、水泡14天,加重伴疼痛4天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14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臀部及右下肢出现大片红斑、水泡,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头孢、穿心莲”等药物治疗,皮疹逐渐消退。4天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自觉右下肢疼痛,阵发性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接诊时的现状:右侧臀部及右下肢大片红斑、水泡、结痂,部分结痂脱落,大腿根部及骶尾部可见大小约4*4cm,3*4.5cm的溃疡面,表面少量渗出,伴有脓苔,皮疹呈单侧分布,自觉剧烈疼痛,夜间加重需镇静剂才可以缓解疼痛,数字疼痛评分9分。纳差、寐差,二便可。
既往史:既往有类风湿病史40余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2型糖尿病病史8余年,心律不齐、房颤病史7余年,患者于2021年8月5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胸1腰11骨折。(此患者我们中医护理门诊接诊时它的病程已经1个月余,多次转科)
辅助检查:
心电图示:房颤律;
生化全项:钾 3.09mmol/L;
类风湿因子测定、C反应蛋白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C反应蛋白 67.20mg/L;
双下肢动静脉彩超示:1.双侧下肢各级动脉内-中膜增厚伴多发斑块形成;2.左侧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血栓形成;3.双下肢肌腱静脉血栓形成;4.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CT结果显示:右侧第2、3、11、肋骨及左侧第3、4、5、6肋骨骨折,胸11锥体压缩性骨折。
望、闻、切诊:神志清楚,精神得神,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刮痧方案:
考虑根据患者病情,一则类风湿病史40余年(患者自诉关门时,身体侧弯导致多发骨折);二则因多发性骨折导致卧床1月余无法下地正常活动。运用经络理论和李氏砭法的“通论”及“整体论”为指导思想,做出以下刮痧方案:刮拭臀部,沿疼痛部位和创面的方向进行刮拭,大腿的胆经、胃经及肾经、肝经、脾经,到足底,在进行四井排毒。其中膝、小腿360刮拭。
重点对骶尾部及大腿根创面进行摩刮,调动人体的气血运动,促进伤口周围皮肤血液循环。
效果评价:
基本情况:患者沈某某,76岁,女性,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现病史:患者主诉2月前肾结石,碎石后1周出现带状疱疹,经住院抗病毒和免疫干预后症状缓解,但神经痛始终存在,出院后干预无效后,为进一步治疗来中医护理门诊。初见患者年老但身体素质很好,诉夜间疼痛加剧后口服布洛芬一片可缓解,疼痛重点是后背肾俞区域和脐周,数字评分为7分。
查体:腹部隆起,沿胁肋到脐周可见散在的疱后结痂的干皮,脐周略有肿胀。
治疗方案:沿疼痛部位刮拭,痛点刺络放血。
治疗效果:治疗当下疼痛消失,三天后脐周仍有疼痛,再次给刮痧和刺络放血。疼痛消失。随访未见疼痛,继续观察中。
文、图:吴丽梅 编辑:方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