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神坛的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
假如没有禁忌证、且患者能耐受,
则,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
【降糖机制】
①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②增加脑、血细胞、肠道、皮肤等对葡萄糖的利用;
③抑制肝糖原的异生作用,降低肝糖元输出;
④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⑤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本品无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对 2 型糖尿病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
引起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很小,比较安全。
【最新启示】
二甲双胍最显著的作用是对抗高血糖。
来自细胞层面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抑制糖异生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肝脏生成葡萄糖。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通过削弱糖异生中乳酸的利用、增强葡萄糖转运和摄取,或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来降低葡萄糖水平。
现有累积的临床试验,评估了二甲双胍对不同癌症的益处。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转移,还可改变肿瘤微环境以抑制癌症发展。具体的肿瘤包括:乳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血液系统肿瘤、子宫内膜癌。
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包括:抑制mTOR信号传导、激活p53、激活自噬和凋亡、减少ROS的产生、降低DNA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外,二甲双胍被证明,对肝脏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和肾脏疾病,能发挥有益的影响,从而最终降低死亡风险。
二甲双胍的这些作用与AMPK激活、或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有关,随后影响了细胞代谢。
然而,二甲双胍的功能很复杂,需要进一步探索。
鉴于二甲双胍已知的安全性和在人体内的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正成为许多疾病有希望的治疗选择。
【适应证】
用于经单纯饮食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
二甲双胍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有减轻体重、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
【用法和用量】
口服,0.5g/次,1.5g/天。开始时0.25g/次,3次/天,以后可根据病情调整用量。
【临床应用】
对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者,本品作为首选。
1型糖尿病不可单独应用本品(可与胰岛素合用)。
对1 型及 2 型中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本品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加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需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开始时减少 20% ~30%)、以防止低血糖反应。
服药期间每日的饮水量>1.5L。
进行外科手术、及使用碘剂造影检查前应停药。
避免与碱性溶液或饮料同用。
口服糖果、或饮葡萄糖水,可解除本品与磺脲类、胰岛素或酒精合用过量时产生的低血糖现象。
少数患者呕吐或腹泻明显,则需停药。
有皮疹等过敏反应者应停用。
【药动学】
本品主要由小肠吸收,吸收半衰期为0.9~2.6h,生物利用度为50%~60%。口服二甲双胍0.5g后2小时,其血浆浓度达峰值,近2μg/ml。
胃肠道壁内,聚集较高水平的二甲双胍,为血浆浓度的10~100倍。
肝、肾和唾液内含量,约为血浆浓度的2倍。
二甲双胍结构稳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以原形随尿液排出,清除迅速,t1/2为1.7~4.5小时,12小时内90%被清除。
本品一部分可由肾小管分泌,故肾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由于本品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故在肾功能减退时,用本品可在体内大量积聚。更容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不良反应】
开始阶段,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本品尤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禁忌证】
①孕妇、哺乳期妇女;
②伴有酮症酸中毒、肝及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梗、严重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的患者禁用;
③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时禁用;
④静脉碘剂造影前禁用;
⑤酗酒者禁用;
⑥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禁用;
⑦缺乏维生素 B12、叶酸、铁的患者禁用;
⑧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如营养不良、脱水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