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丝路重要关卡,李广利刺石成泉,美玉镶门祭关神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

从一滴水开始,从一滴水后面的敦煌开始。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南依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东去瓜州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书信

《西凉异物志》谓:“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悬泉”之名形象地反映出其水出石岩,径流细弱的情形。

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攻打大宛国贰师城取汗血马。久攻不下,汉武帝震怒,增派精兵围攻大宛城40余日,大宛贵族最后斩了国王的头颅投降,献出3000余匹汗血马。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阳朔二年传车亶舆簿

李广利获胜后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此山时,人马疲劳不堪,没有水喝。迎面悬崖上不知何时何人写有三个大字:“滴水石”。李广利举剑上前,对着“滴水石”奋力一剑,然后第二剑、第三剑,只见山裂石开,一股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涌了出来,三军人马争相痛饮。因水从高处流下,悬空入潭,所以名悬泉。

为了纪念“刺石成泉”的贰师将军,泉名曰“贰师泉”,泉旁还建了一座庙,曰“贰师庙”,并在此设置了驿站,供过往军队、商贾、行人歇息。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贰师庙和驿站坍塌成了废墟,但是清泉依旧,从未枯竭,而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悬泉置在西汉时名“敦煌郡效谷悬泉置”,“置”即驿站,该名唐代仍在沿用,宋代以后渐废,无人知其名。后被当地人称作“吊吊水”“贰师泉”。传说此泉有灵,“人少时水少出,人多时水多出。”

《汉书·地理志》记载:“敦煌郡,户万一千二百……县六: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

根据汉简记载,悬泉置是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敦煌郡当时有厩置九所,悬泉置当属其一。悬泉置遗址于1987年首次发现,1990年开始正式发掘,悬泉置遗址内涵丰富,下层为汉代建筑,遗址西北角叠压有魏晋时期的烽燧遗址。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土坯垒砌而成,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及办公房舍、马厩等。

作为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遗址。

古代“邮”专职传递官方文书的机构,送文书的马和车则称“驿”。古代各个时期对邮驿有不同称呼,秦始皇时统一称“邮”,汉代称“驿”,宋代则叫做“急递铺”。现在习惯把中国古代邮政通称为邮驿。

《后汉书》记载,汉代驿使服饰是“赤帻绛褠”,即头戴红色巾,身穿大红袖上衣,身背红白色的信囊,奔跑在路上。汉代传递急件,日行400里,宋代皇帝的金字牌急件,日行500里,清代紧急文书的传递时间提高到一昼夜800里。悬泉置历经西汉、东汉,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玉门关一带古长城烽燧遗址下,挖掘出土了大批汉简,随后敦煌、武威等西北各地陆续出土大批的简牍。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为研究和了解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同时,对两汉时期邮驿设施的职能、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及人员构成等也有了明确认识。

悬泉置汉简包括邮置、邮书、信札等,其中有诸多以“悬泉置”为名的文件,此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作“悬泉置以亭行”,有悬泉置吏马驰行和各种使用传车、传马以及接待过往各种人物的记录。

悬泉置汉简中有大量西域各国使者途经悬泉置的相关记录,涉及楼兰、且末、小宛、精绝、弥、渠勒、于阗、蒲犁、皮山、大宛、莎车、疏勒、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仑头、乌垒、渠犁、危须、焉耆、狐胡、山国、车师等国,他们与汉代政府的来往在悬泉置汉简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

汉简记载,有一次接待于阗王,其从者多达1600人,仅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还有一枚汉简则记载了接待乌孙国公主的规格也相当高,配有地毯等贵重物品。

汉简还记载,一个县令派人押送刑徒到敦煌,是乘轺车一辆,牵车的马一匹,应当住在悬泉置等驿站,请按照法律规定接待。汉简上还表明离去时间为四月己亥,往西边去了。

悬泉置作为驿站,接待公务活动人员,官员级别不同,吃饭标准不同,级别高的吃得好,有肉有酒有饭;一般级别低的人员只能吃饭,肉有一点,但不能喝酒。因私外出的一律不接待。有许多出土汉简还专门记载了按照上级“文件”追查一起违规接待案件的事情。

悬泉置汉简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官府文书,这些简牍对研究当时敦煌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法规极为重要。在出土的悬泉置汉简中还有对当地乡、亭、里等基层机构的记录,这对研究当时的郡县建置,特别是河西走廊社会的基层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悬泉置见证了汉、唐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当时从长安通往西域的所有邮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贾均经过这里。

额济纳出土的居延汉简也有一枚《驿置道里簿》,记载了从西安到张掖的驿置。两枚汉简一起分析,更有助于理清楚汉代从西安到敦煌这条丝绸之路的基本线路。

悬泉置除了发掘出写有文字的2.3万枚汉简之外,还发掘出大量没有书写的汉简,由此推断,当时还应该有专门生产空白简的作坊,这就类似于现在的造纸厂。在悬泉置发掘出的汉简是由胡杨、红柳等当地生长的树制作的。

西汉时期,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官府财产,配备与管理制度都十分严格。悬泉置遗址从性质上讲是一个邮驿机构,不论是传送公文、信笺,还是接待过往官员的宿行,都少不了马匹。

嘉峪关魏晋墓就出土有现被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驿使图”画像砖:一骑在疾驰马上的信使手举一木简信札。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2000余件马的骨殖。根据与这些马的骨殖同时出土的汉简记载,当时的官用马分为不同的等级,供不同身份的人使用。其中品种最优良的被称为“天马”。悬泉置汉简还记载了关于“天马”的管理使用制度。

在悬泉置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器物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用品都有,如铁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骨器、丝织品、皮鞋、毛笔、墨、纸张等。同时,还出土了私人印章和信件用的封泥,发现了大量的麻纸。

悬泉置遗址保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某段进程。因而,极具历史人文科学价值。

由于悬泉置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它无疑是一座代表了古老文明的骄傲与光荣的驿站。

玉门关遗址(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修筑酒泉至敦煌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玉门关名称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得名。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陆,换回中原的丝绸和各类物品。蹊跷的是,驮运玉石的骆驼队每每一进关门,一匹匹骆驼就开始口吐白沫,一副昏厥模样。一个老骆驼客遂说,由于长年运玉石,但是从未祭过关神,如果再不祭祀,恐怕还会出事。老骆驼客又说,只须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关门有了玉石的光彩,关神自然也会高兴。果然,依老骆驼客所说祭祀过关神之后,自此平安无事,关城也因而被称作了玉门关。

传说一阵风沙就刮远了。风沙,自然是玉门关的一部分。

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为西汉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治所,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是中国境内连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现关城周垣尚在,方形,夯土修筑,墙身为黄胶夯土版筑,西、北两面各开一门,现存关城城墙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高9.7米。南边是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写到疏勒河,想起有一年去敦煌、阳关、玉门关等处,一路与疏勒河相伴。

接着往远处看。东西走向的长城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烽燧周围,有明显的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

玉门关遗址还包括大方盘城,也称作河仓城,位于小方盘城东北约10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大方盘城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有内外两重围墙。仓库内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汉简及隋、唐文物。

马圈湾烽燧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考证为西汉玉门候官治所。烽燧长方形,为三层土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3间,房内均有灶。堡南有牲畜圈。马圈湾烽燧出土汉简1000多枚,记载了出入玉门关、玉门关候及其管辖范围和屯兵、屯田活动等内容。其他遗物还有粮食、麻纸、毛笔、石砚、丝织残片、毛织残片、丝绵、麻布、麻鞋、竹编织器、漆器、木器、骨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等。

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了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敦煌汉长城就是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为一种防御措施。

史书所记载的长城“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指的就是烽燧。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30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燧80多座,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

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入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用芦苇捆扎成束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我曾在一烽隧处见到“积薪”,由于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已经石化。

大地涌起山脉,涌起长城。一个个孤零零的烽燧,就像是一群群集合成方队的古代将士。

汉代长城由令居(今甘肃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金塔、嘉峪关、玉门、瓜州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古国。

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境内。玄奘弟子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西行取经,抵达瓜州晋昌城,就是现在的瓜州锁阳城,得知从此北行50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由一胡人做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葫芦河即今流经玉门市、瓜州等地的疏勒河。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记载了唐代玉门关在瓜州境内双塔堡附近。这里正处在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它的开通使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起来,无须再绕行敦煌,缩短了驿程。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有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

《大唐西域记》:“玉门关外有五烽,苜蓿烽其一也。”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就是在这座苜蓿烽下,写了《题苜蓿烽寄家人》:“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贸易的繁荣及交流,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玉门关,远远的虽然模糊但绝不会消失的历史背影,恍若一座有着那个时代血脉和体温的纪念碑——耸立着。

(0)

相关推荐

  •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中国篇(阳关、玉门关和嘉峪关)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中国篇(阳关.玉门关和嘉峪关) 阳 关 玉门关 嘉峪关 阳关是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道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北呼应 ...

  • 阳关 · 诗与远方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从鸣沙山景区出来,乘车回到市区吃过午饭,又开启下午 ...

  • 政协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甘肃省政协...

    1987年,长城作为"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我省是全国长城遗址较多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在我省有较大的遗存.面对在荒山峻 ...

  •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时,就会想到在高山戈壁之间一座雄关屹立,关内外有着两种不同风格景象,形成 ...

  • 西行漫记Ⅱ:新丝绸之路上的摇滚【Vol.9】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行漫记 Ⅱ:新丝绸之路上的摇滚 [Vol.9]西出阳关无故人 Leon君 信笔游疆 | 5.31, 2017 这是什么地方依然如此的荒凉, 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 ◆  ◆  ◆ ☀ 当我醒来,已在 ...

  • 西出阳关

    LAM 阅读 15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就象航行在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千里黄沙的浪涛中颠簸,炽热的阳光照射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无声无息.云淡天高,一条笔直 ...

  • 丝路长城影像展--敦煌首展

    <丝路长城影像展>敦煌首展于11月2日在敦煌市美术馆隆重开幕.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正林.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校长王雷震,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敦煌市委副书记陈国材.敦 ...

  • 丝路花雨落敦煌

    < 丝路花雨落敦煌 > [ 序曲 ] 敦煌,甘肃省县级市,古称沙洲,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区)的交汇处.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 ...

  • 「名家收藏」刘明利藏石欣赏

    刘明利,生于1969年4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武汉市观赏石协会长,武汉天人合一奇石博物馆馆长,武汉博物小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惠海希康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3年 ...

  • 李广利最后一战,赢了,为何投降匈奴?

    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四路出击匈奴,其中三路获胜.西线北路马通没有遭遇匈奴,率军从张掖郡回国,南路成娩虏车师王及臣民而还.东线战事比较激烈,贰师将军李广利和御史大夫商丘成派军亲扫战场,追击散 ...

  • 李广利出兵攻打匈奴,是汉武帝为太子复仇的计划吗?

    匈奴趁汉朝巫蛊之乱,狐鹿姑单于单于和右贤王分兵南下,杀两都尉.汉朝与匈奴打了几百年,合计阵亡的都尉约有十几人,这一次失去两个都尉,算是比较大的损失. 匈奴给汉朝造成的是外伤,巫蛊之乱却是内伤,包括太子 ...

  • 李广利为夺汗血宝马攻大宛,久攻不下,汉武帝严守玉门关不让撤兵

    历史酿的酒 历史酿的酒出品 文编辑/留凌轩 说起汉朝的大将,很多人会想到那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卫青,也会想到说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

  • 读通鉴(100)汉奸投降匈奴的将领中李广利死得最惨

    读通鉴(100)李广利的末路 注:卫家及太子一党被灭,这时候权力又出现了新的空隙,武帝年纪也大,实际上这个时候才是政权最危险的时候. 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 春,正月,皇上行幸雍,至安定.北地 ...

  • 李陵与李广利为汉朝名将,都投降匈奴封王,为何一个善终一个被杀

    <史记 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描述匈奴这个民族性格的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强壮的人吃肥美的食物,老年人则吃剩余的食物,匈奴 ...

  • 李广利:“神马”不是浮云

    文 / 子玉 张骞凿空,西域世界的神秘面纱徐徐揭开. 武帝对西域的风土人情兴趣盎然,武帝对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心驰神往. 听说大宛国把自己的宝马藏在了贰师城,武帝呵呵一笑,不就缺钱么. 当武帝的使团携带千 ...

  • 第三届“百花苑”杯参赛作品465 | 石利:乡村堡泉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学百花园,文学爱好者的殿堂 乡村堡泉 石利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 转眼,我离开家乡堡子已经四十多年了.堡子,位于岫岩城郊西北隅,我快乐无忧的幸福童年就是从那里度过 ...

  • 西汉李广利归降匈奴后,匈奴发生了一件怪事,至今让人百思不解

    汉武帝时,自卫青.霍去病后,西汉又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将军,他的名字叫李广利. 李广利的身份很不一般,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有多宠爱李夫人? 李夫人芳魂陨落之后,汉武帝还念念不忘,到处寻找方士,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