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丨从管理走向治理,教育究竟改变了什么
从管理走向治理,带来怎样的变化?
教育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仅仅是语词的差异还是行动的改变,是很多教育人的疑惑。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哲认为治理现代化是学校治理的核心,包括多元主体、协同路径和共享成果。
治理不再强调“自上而下”的层级单一纵向的“权力式”管理,而是偏向于凸显“横向”多维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式”管理。
学校治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层化和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分权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的理性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治理技术的现代化。
△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哲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政涛在发言中提出,从管理走向治理后,带来的是教育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因为有了治理,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路径有了差异,从管理走向治理,意味着要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协同,从单一走向系统。从思维方式来看,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协同和联动,打破了传统的点状思维、割裂思维和对立思维。
李政涛认为,治理概念提出来后,要求学校校长有治理变革的领导力,这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李政涛
如何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多位发言人从具体实践出发,对教育治理智慧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推动其在学校落地进行交流。
△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教育的本质是非物质性的,是一种思想的唤醒,一个团队也一定是思想的聚合,教育治理以人为基,凝聚人心,方能实现事业的长远发展。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聚焦团队建设,从教代会、寒暑假、体检、教师节等细节,以日常的切面,展现对个体的关注、关怀,温情点滴沉淀为职业信仰,实现教科院的稳步前行。
△ 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
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回溯石室中学的悠远历史,把学校发展放到时间长河中去进行脉络梳理和价值定位,从传统中生长出学校的治理之根。
结合石室中学的2010—2025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根据“生存—品质—卓越”的阶段目标,学校的组织机构也随之不断变化。第一阶段以年级管理为核心,第二阶段以处组管理为核心,第三阶段,学校形成了以六大中心为核心的组织结构,更加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成长,聚焦课程建设,强化学术治校。
△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视频发言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远程分享,以北京四中教师共同探讨学校发展的愿景、使命,学生修正校规为例,从民主治校的角度探讨如何以学校为起点,带领全体师生形成价值共识。
校长提出一个目标,老师未必认同,但自下而上的讨论集中了所有人的智慧,凝聚了大家的共识,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目标,在看似漫长的实际讨论和生成的过程中,这个目标已经深入人心了。对待学生也同样如是,传统的方式是让学生熟悉、遵守校规,经常有学生不注重校规,是因为他觉得校规跟他没关系,但如果提出来让学生去修改校规,境况也会随之改变。
刘长铭认为,学校内部治理的本质就是为师生服务好,做好服务工作。
△ 重庆市巴蜀小学副校长吴倩
重庆市巴蜀小学副校长吴倩以“学术领导力”为关键词,分享如何抓住软实力,推动现代学校转型,激发办学活力。
在治理理念上,巴蜀小学奉行“教育是做的哲学”,鼓励全员行动起来,担负学校发展的责任;在治理策略上,学校把学术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学术领导力激活教师内驱动力;在治理效能上,以学术领导力激活“内生外发”式的牵引力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学校治理方式。
△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结合学校近年来校区不断增加、学生不断增加的实际,以及学校的“真教育”理念,探讨现代学校治理集团化办学的“求真”之道。
赖晗梅从文化润泽、学校重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对学校“真教育”的内核以及治理理念下带来的学校行动变化进行阐释。
教育的变革归根到底要落到课堂,东城根街小学以“思维四jian” (见、建、践、鉴)为教学主张,提出课堂改进的六大策略:核心基础,师生关系的重建;人本回归,从课堂走向学堂;技术支撑,学习科学指向未来;靶向管理,给予数据的综合评价;理性升华,从教学走向教育;视野开度,小学校、大场馆。
学校治理的未来关注点有哪些?
李政涛认为,未来学校治理研究要重点关注两方面——
一是把握前沿,通过对标国家主张和参照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更加清晰本校的独特和不可替代之处在哪里。
二是聚焦协同,家校社之间、学校不同组织机构间如何协同来推进治理现代化,协同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图丨赵敏
编辑丨赵敏
校对丨彭之梅
识别关注“四川教育杂志”
ID:scjy1957
与教师一起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