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米塞子松树娄”,胶东农村小学过冬生炉子的记忆 2024-04-21 05:56:50 到了小雪节气,气温明显下降。此时的城里已经供暖,农村有的人家可能也生上了炉子。相信很多朋友跟笔者相似,一说到生炉子,就很容易想起小学时的往事。现在胶东农村的小学经过合并重建,硬件设施已经不比城里差太多。但退回几十年之前,多数小学都是村办,不少教室还处在没有天花板的状态。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因为抬头观察屋顶的大梁而走神。 (找了半天,没有找到老式火炉的图片)连天花板都没有的屋子,自然也不太可能有暖气,冬天的温度可想而知。因此,生炉子对于当时的胶东农村小学来说,是一件普遍而必需的事情。生炉子之前,首先要备好硬件和燃料,硬件就是炉架和烟囱,它们都是一级一级传下来的,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用起。平时,它们都堆放在学校的仓库里。入冬之后,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去搬出来。按照班级顺序,领到属于自己的硬件,然后把它们组装在一起。烟囱一般是铁皮制成的,分为好几节,一端连在火炉上,一端通过玻璃上预留的口通向窗外。在这长长的烟囱当中,直角转弯那一段堪称“枢纽”。有的老师在讲数学的时候,也常用此作为参照物。炉架则包括底座、支架、炉体、炉盖和火钩。此外还有一种铝制的大水壶,通常一直放在炉子上,也可以算是硬件的一部分。燃料也大致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主燃料,一个是副燃料——通俗来说,就是引火的东西。主燃料就是煤。限于当时的条件,煤块很少,主要是粉渣的状态。烧的时候,还要提前用水“和一和”,据说这样冒烟少,而且更耐烧。现在回想起来,“烟少”这个说法比较牵强,耐烧节省应该是主要目的吧。因为小学村办的性质,当时学校里的主燃料一般也由村集体供应。不过,副燃料就需要学校自己解决了。而学校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自带——数量通常是满满的一个编织袋,有点类似于“勤工俭学”。 “苞米塞子”和“松树娄”,是当时常见的副燃料。因此,在入冬之前,胶东农村的母亲们,就要准备好相应数量的两种物品,一些用作自家烧火,一些让孩子们带到学校。“苞米塞子”就是脱粒之后的玉米棒,“松树娄”则是松树上的果子。两者都是胶东方言里的称呼,具体应该用哪几个字,似乎没有权威统一的说法,尤其是“松树娄”的“娄”。笔者写的时候,也斟酌再三,因为《说文解字注》说:“凡中空曰娄。”而干了之后松果也的确如此,故采用了“松树娄”这种写法。同样是引火的好燃料,相对来说,苞米塞子取材要比松树娄更容易一些。打完玉米之后,自然也就有了苞米塞子,不需要太费事。而松树娄则需要上山现摘才行。不过,很多母亲们似乎更愿意上山现去采摘松树娄——因为苞米塞子毕竟是种出来的,数量有限,而松树娄是自然长的,算是家外之物。说到底,其实还是当时生活水平的关系。 当然,那时虽然物质相对贫乏,但生活并不缺乏乐趣。对于孩子们来说,结伴上山捡松树娄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家每人手提一个袋子,忙活一下午,比比谁捡得多,如果赢了,一晚上的心情都会很好。这种感觉,有如现在手机游戏上的积分升级一般。不管是苞米塞子还是松树娄,准备好之后,就要带到学校里了。这个时候,教室最后面一排,就会堆满各种颜色的编织袋,里面都塞得鼓鼓囊囊。 生炉子,按说是一个辛苦活。但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也算是一种乐趣。炉子支起来之后,班里就要安排相应的值日生,负责早上生火。被选中作值日生的学生,多少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尤其是一手执火钩,一手拿铁铲,向炉子里添煤的时候。后来回想起来,感觉这种造型比语文课本上用叉子刺猹的闰土都要“酷”。班上的炉子,除了取暖,还兼用来烧水给学生们喝。除此之外,老师不发话,学生们也不敢做其他用途。偶尔有些胆子比较大的孩子,会从家里带个地瓜,悄悄埋在炉底的煤灰里。待到中午的时候,再拿出来吃。那种美味,只有吃过的人才有体会。 赞 (0) 相关推荐 1987-2017 风雨三十载,悠悠母校情:难忘太平街小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就读潍坊市太平街小学.当时条件不太好,街道狭长,操场低洼不平,教室矮小,都是平房,却是容纳了几十个学生,不过老师们认真教学,学生们勤奋好学,多少年来,太平街小学培育了很多优秀的学 ... 胶东乡村大叔,3斤大米1斤玉米面秒变苞米花,轻松日收入500元! 胶东乡村大叔,3斤大米1斤玉米面秒变苞米花,轻松日收入500元! 永兴小学 李想 || 父亲和松树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优秀习作 父亲和松树 永兴小学 五(10)班 李想 每当晴空万里,我总是会骑上自行车,来到这棵松树下,就那么坐着,想着,回味着父亲对我说的话--. "哐当"一声 ... 情感倾诉||杨艺晗:谢谢您,松树爷爷 松树爷爷,您长在小学校园的正中央是不是很快乐呢? 你高大的身躯,足以俯视整个校园.记得刚入小学,您就矗立在那里,你是夏天老师们的避暑处.一年级的我比较天真,以为你与我一样能说话,只是有着独特的五官.那 ... 胶东经典美食——菜片片,老一辈的记忆,现代人舌尖上的美食 外表色泽金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的美食,想不想吃?到底是什么只有胶东才有呢?还被奉为经典? 一道胶东名菜!菜片片,就没有烟台人不知道的,这个"幸福"的味道,贯穿了老一辈人的记 ... 公办学校该不该采用末尾淘汰制?农村小学校长:代课教师都不好找 经常在一些自媒体文章下面的评论区看到这样的内容:"现在的老师太爽了,应该取消编制,并采用末尾淘汰制,取消所有的福利和补贴,再取消寒暑假带薪休假,再进行常态化的师德考核,一有空就进行师德大整顿 ... 缪惠琴| 农村小学英语“强基”三板斧 --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路径谈 桐乡市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 缪惠琴 接到有关<农村小学英语"强基"实践经验分享>的任务后,便静心梳理了一下自己曾在农村小 ... 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写意作品,画风老辣高古 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写意作品,画风老辣高古 春暖花开,胶东农村常见的7种野菜,再不吃就老了 春天来了,胶东农村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田野里野花悄悄绽放,树上的枝条也静静地发出嫩绿的芽,冬天里隐匿起来的各种昆虫也现出了身形. 这个时候,喜欢吃野菜的人也是按捺不住了,田间地头经常能够见到挖野菜的 ...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均衡化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农村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当前,如何处理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对现阶段农村小 ... 五月进入下旬,胶东农村又到了苹果套袋的时间 今天是小满节气,公历的五月也进入了下旬.此时在胶东半岛,苹果又到了套袋的时间.这组图片就带大家走进烟台栖霞市亭口镇农村的果园,感受一下果农们忙碌的场面. 一般来说,烟台农村的苹果套袋,集中在五月底六月 ... 下面是一位河南的农村小学校长的“手写文字... 下面是一位河南的农村小学校长的"手写文字",感觉特别可爱,分享给各位! 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宋秋娟 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 ... 【教育杂谈】农村小学“三环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的应用研究 甘肃教师学苑 昨天 摘要 本研究以"三环三学"学习实施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一线课堂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全面的观察,挖掘出"三环三学"学习 ...
到了小雪节气,气温明显下降。此时的城里已经供暖,农村有的人家可能也生上了炉子。相信很多朋友跟笔者相似,一说到生炉子,就很容易想起小学时的往事。现在胶东农村的小学经过合并重建,硬件设施已经不比城里差太多。但退回几十年之前,多数小学都是村办,不少教室还处在没有天花板的状态。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因为抬头观察屋顶的大梁而走神。 (找了半天,没有找到老式火炉的图片)连天花板都没有的屋子,自然也不太可能有暖气,冬天的温度可想而知。因此,生炉子对于当时的胶东农村小学来说,是一件普遍而必需的事情。生炉子之前,首先要备好硬件和燃料,硬件就是炉架和烟囱,它们都是一级一级传下来的,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用起。平时,它们都堆放在学校的仓库里。入冬之后,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去搬出来。按照班级顺序,领到属于自己的硬件,然后把它们组装在一起。烟囱一般是铁皮制成的,分为好几节,一端连在火炉上,一端通过玻璃上预留的口通向窗外。在这长长的烟囱当中,直角转弯那一段堪称“枢纽”。有的老师在讲数学的时候,也常用此作为参照物。炉架则包括底座、支架、炉体、炉盖和火钩。此外还有一种铝制的大水壶,通常一直放在炉子上,也可以算是硬件的一部分。燃料也大致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主燃料,一个是副燃料——通俗来说,就是引火的东西。主燃料就是煤。限于当时的条件,煤块很少,主要是粉渣的状态。烧的时候,还要提前用水“和一和”,据说这样冒烟少,而且更耐烧。现在回想起来,“烟少”这个说法比较牵强,耐烧节省应该是主要目的吧。因为小学村办的性质,当时学校里的主燃料一般也由村集体供应。不过,副燃料就需要学校自己解决了。而学校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自带——数量通常是满满的一个编织袋,有点类似于“勤工俭学”。 “苞米塞子”和“松树娄”,是当时常见的副燃料。因此,在入冬之前,胶东农村的母亲们,就要准备好相应数量的两种物品,一些用作自家烧火,一些让孩子们带到学校。“苞米塞子”就是脱粒之后的玉米棒,“松树娄”则是松树上的果子。两者都是胶东方言里的称呼,具体应该用哪几个字,似乎没有权威统一的说法,尤其是“松树娄”的“娄”。笔者写的时候,也斟酌再三,因为《说文解字注》说:“凡中空曰娄。”而干了之后松果也的确如此,故采用了“松树娄”这种写法。同样是引火的好燃料,相对来说,苞米塞子取材要比松树娄更容易一些。打完玉米之后,自然也就有了苞米塞子,不需要太费事。而松树娄则需要上山现摘才行。不过,很多母亲们似乎更愿意上山现去采摘松树娄——因为苞米塞子毕竟是种出来的,数量有限,而松树娄是自然长的,算是家外之物。说到底,其实还是当时生活水平的关系。 当然,那时虽然物质相对贫乏,但生活并不缺乏乐趣。对于孩子们来说,结伴上山捡松树娄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家每人手提一个袋子,忙活一下午,比比谁捡得多,如果赢了,一晚上的心情都会很好。这种感觉,有如现在手机游戏上的积分升级一般。不管是苞米塞子还是松树娄,准备好之后,就要带到学校里了。这个时候,教室最后面一排,就会堆满各种颜色的编织袋,里面都塞得鼓鼓囊囊。 生炉子,按说是一个辛苦活。但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也算是一种乐趣。炉子支起来之后,班里就要安排相应的值日生,负责早上生火。被选中作值日生的学生,多少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尤其是一手执火钩,一手拿铁铲,向炉子里添煤的时候。后来回想起来,感觉这种造型比语文课本上用叉子刺猹的闰土都要“酷”。班上的炉子,除了取暖,还兼用来烧水给学生们喝。除此之外,老师不发话,学生们也不敢做其他用途。偶尔有些胆子比较大的孩子,会从家里带个地瓜,悄悄埋在炉底的煤灰里。待到中午的时候,再拿出来吃。那种美味,只有吃过的人才有体会。
到了小雪节气,气温明显下降。此时的城里已经供暖,农村有的人家可能也生上了炉子。相信很多朋友跟笔者相似,一说到生炉子,就很容易想起小学时的往事。现在胶东农村的小学经过合并重建,硬件设施已经不比城里差太多。但退回几十年之前,多数小学都是村办,不少教室还处在没有天花板的状态。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因为抬头观察屋顶的大梁而走神。 (找了半天,没有找到老式火炉的图片)连天花板都没有的屋子,自然也不太可能有暖气,冬天的温度可想而知。因此,生炉子对于当时的胶东农村小学来说,是一件普遍而必需的事情。生炉子之前,首先要备好硬件和燃料,硬件就是炉架和烟囱,它们都是一级一级传下来的,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用起。平时,它们都堆放在学校的仓库里。入冬之后,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去搬出来。按照班级顺序,领到属于自己的硬件,然后把它们组装在一起。烟囱一般是铁皮制成的,分为好几节,一端连在火炉上,一端通过玻璃上预留的口通向窗外。在这长长的烟囱当中,直角转弯那一段堪称“枢纽”。有的老师在讲数学的时候,也常用此作为参照物。炉架则包括底座、支架、炉体、炉盖和火钩。此外还有一种铝制的大水壶,通常一直放在炉子上,也可以算是硬件的一部分。燃料也大致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主燃料,一个是副燃料——通俗来说,就是引火的东西。主燃料就是煤。限于当时的条件,煤块很少,主要是粉渣的状态。烧的时候,还要提前用水“和一和”,据说这样冒烟少,而且更耐烧。现在回想起来,“烟少”这个说法比较牵强,耐烧节省应该是主要目的吧。因为小学村办的性质,当时学校里的主燃料一般也由村集体供应。不过,副燃料就需要学校自己解决了。而学校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自带——数量通常是满满的一个编织袋,有点类似于“勤工俭学”。 “苞米塞子”和“松树娄”,是当时常见的副燃料。因此,在入冬之前,胶东农村的母亲们,就要准备好相应数量的两种物品,一些用作自家烧火,一些让孩子们带到学校。“苞米塞子”就是脱粒之后的玉米棒,“松树娄”则是松树上的果子。两者都是胶东方言里的称呼,具体应该用哪几个字,似乎没有权威统一的说法,尤其是“松树娄”的“娄”。笔者写的时候,也斟酌再三,因为《说文解字注》说:“凡中空曰娄。”而干了之后松果也的确如此,故采用了“松树娄”这种写法。同样是引火的好燃料,相对来说,苞米塞子取材要比松树娄更容易一些。打完玉米之后,自然也就有了苞米塞子,不需要太费事。而松树娄则需要上山现摘才行。不过,很多母亲们似乎更愿意上山现去采摘松树娄——因为苞米塞子毕竟是种出来的,数量有限,而松树娄是自然长的,算是家外之物。说到底,其实还是当时生活水平的关系。 当然,那时虽然物质相对贫乏,但生活并不缺乏乐趣。对于孩子们来说,结伴上山捡松树娄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家每人手提一个袋子,忙活一下午,比比谁捡得多,如果赢了,一晚上的心情都会很好。这种感觉,有如现在手机游戏上的积分升级一般。不管是苞米塞子还是松树娄,准备好之后,就要带到学校里了。这个时候,教室最后面一排,就会堆满各种颜色的编织袋,里面都塞得鼓鼓囊囊。 生炉子,按说是一个辛苦活。但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也算是一种乐趣。炉子支起来之后,班里就要安排相应的值日生,负责早上生火。被选中作值日生的学生,多少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尤其是一手执火钩,一手拿铁铲,向炉子里添煤的时候。后来回想起来,感觉这种造型比语文课本上用叉子刺猹的闰土都要“酷”。班上的炉子,除了取暖,还兼用来烧水给学生们喝。除此之外,老师不发话,学生们也不敢做其他用途。偶尔有些胆子比较大的孩子,会从家里带个地瓜,悄悄埋在炉底的煤灰里。待到中午的时候,再拿出来吃。那种美味,只有吃过的人才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