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幸好有《诗经》,帮我们感受生命中的情感

来自民间的《诗经》

有时候你会发现,在街头,甚至在很糟糕的大会上,人们所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非常粗糙、混乱、没有秩序,可是它同样能产生非常动人的音韵、节奏和情感。

《诗经》的创作者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而是来自民间的人。比如其中有一点儿像是知识分子传述的诗——《绵》,它讲的是周朝如何迁徙、如何移民、如何拓荒,属于“雅”的部分。

可是《诗经》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十五国风。这个“风”字不太好理解。在今天的中文系统或者说国学系统中,在大学的中文系,《诗经》已经变成了非常高雅的古典作品,一定有很多老师比我还要熟悉这个领域。

从西汉开始,“诗”被奉为了“经”。其实,《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吟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称为“诗”。就像我们今天在某个渔港小镇听到的民间小调,当时没有谁把它看成一个不得了的文学经典。

西汉时,人们认为“诗”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所以称之为“经”。自此,《诗经》才开始和《周易》、《礼记》、《尚书》、《春秋》放在一起,被称为“五经”。

我们今天可能不太能意识到这个“经”字加到“诗”后面,“诗”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经”字。什么叫“经”?说白了,就是文化的正统、主流。用更粗浅的话讲,就是教科书。

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要接受这五本教科书的熏陶。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你如果不读《诗经》,连开口讲话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经”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它是被官方规定成范本的东西。

我的解释可能和一般国学或中文系的解释不一样。有朋友会觉得,你这样是不是试图把《诗经》从“经”的位置上拉下来?我不是想把它拉下来,而是不希望它只是中文系的教科书,更希望《诗经》成为那些连字都不识,即被我们称为“文盲”的男男女女都能传唱的东西。

“诗”原本就产生于这些人当中,也是从这些人的口中传唱开来的。比如《氓》,可能就是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女子,在讲她一生的感情故事。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种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读完一首诗后,能产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领悟。

如果读完一首诗,一个人马上变得奋进起来,这就属于教化,诗肯定不是这样的,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一旦变成教科书,就变成了考试与答案。

但是,人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对生命的真诚,所以幸好我们还存有《诗经》这样的东西,帮助人们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答案,当然也与考试无关。

彻底的农业审美

《诗经》里这种悠长的情感,不仅是当时的人可以体会的,也可以变成今天的某种美学,所以我建议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

我之前提到台湾现在有一些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他们为此动用了宋元以后的很多资料,但你会感觉到乐器的形式、歌唱的形式太繁复,反而不能接近《诗经》。

当初唱《氓》的时候如果有乐器伴奏,会是什么乐器?那个时候还没有琵琶,很可能是一种很简单的乐器——埙,或者是笛,甚至是打猎射箭用的弓(可以摩擦产生声音)。动作也非常简单,如果是《天鹅湖》里那样王子把公主举起来,这样的动作就很不像《诗经》。

《荷马史诗》里有一系列的古代英雄,还有美女海伦,可是《诗经》里的主角是谁?《诗经》的主角一直活在土地上。为什么我看陈凯歌的《黄土地》会想到《诗经》?因为这些人活在黄土地上,与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

只有在农业社会,人才能谦卑得像土地一样,在土地里生长,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感情特别朴素、平实。如果大家想感受《诗经》的情感,不仅要阅读《诗经》,还要把《诗经》当成一种在当代延续的美学来看。

《诗经》是彻底的农业审美,站在土地上的人相信有稳定的自然周期,它的情感周期与自然周期会合在一起。所以说《诗经》“哀而不伤”,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

因为农业社会里的人们相信循环,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当孔子讲“哀而不伤”的时候,其实是知道大自然有平衡,有节奏,人们的希望可以投注在里面。

在读的时候,大家可以感觉到其中有一种自然的韵律和节奏。但是有些翻译会把一首很好的诗窄化,所以我建议大家直接读原诗。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有读原诗的能力,总是要去找各种注解本,可是注解会使你离诗越来越远。其实,原诗里的文字我们都能读懂,我们不必去注解它们,而是在若即若离中去感觉它们。

《诗经》里常用到叠韵、叠字,比如“蚩蚩”、“离离”、“迷迷”——你想要形容某种感受,但是没有找到最恰当的逻辑和解释,这些表达可以使你进入相应的感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个民间小伙子居无定所,抱着一些布来换我的丝,我一眼就看出他不是要来做生意(换丝),而是来打我的主意的。

这是一切恋爱故事的开始。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对自己的漂亮很有自信,也知道这个男孩子有什么样的心机,她很高兴被追求,所以“送子涉淇”——已经谈了恋爱,男孩子要走了,因为要过河去做生意。

这就是农业社会里的情感,记忆都是自然的。女孩子送男孩子渡过淇水,这本身就是一个画面。

因为农业社会里有一种对土地的信仰,或者是对长久岁月的信仰,这种信仰最后会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END)

(0)

相关推荐

  • 【诗经】一幅多彩的风俗画卷——《七月》

    一幅风俗画长卷 七月 译文 <豳风  七月>是<诗经  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一长,内容自然就丰富了.此诗可能作于西周初期 ,那就是奴隶制时期了. 豳地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

  • 李景冰:R.S.托马斯五十七首诗

      R.S.托马斯(RonaldStuart Thomas,1913-2000),威尔士诗坛泰斗,二十世纪最强硬,最纯洁,最持久的抒情诗人之一,一生创作丰厚,多次获得各种诗歌奖项,包括女王诗歌金奖.他 ...

  • 《诗经》中劳作诗研究(青年文学家)(张瑶)

    2020-12-25 06:36:04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 摘  要: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文学.<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丰富而深刻的 ...

  • 诗经中的葵,唐诗里的秋葵,是现在我们吃的秋葵吗?

    2021-09-28 09:11 华人号:中国文化 古诗五则溯源秋葵:炊稻烹秋葵,绿英滑且肥 秋葵现在是时令的秋菜,果实像辣椒一样的模样,当你以为会像辣椒一样辣时,烹煮之后,入口却是另外一种绵滑,清甜 ...

  • 让牵强附会和生拉硬套都见鬼去吧!

    手边总是有本<诗经>,又总是在读国风的部分--有了米饭菜蔬,还要酌以清酒. 浸淫于亦诗亦歌的情境之中,感觉妙不可言,遂时时起了怀想之思,眼前不再是水泥之墙,塑钢之窗,久远的自然风土人物一一 ...

  • 《艾青诗选》近三年中考真题考点整理汇编

    以微课堂学习群奥数国家级教练与四名特级教师联手执教.中考直击中考真题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抓手,代表着当年的命题方向,通过中考真题的梳理,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方向. [2021年浙江杭州中考题]阅 ...

  • 蒋勋:《诗经》的每字每句都被扭曲了两千年

    "两千年间,<诗经>一直被奉为官方的正统,每字每句都被扭曲了,鲁迅对此非常痛恨.我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给大家讲<诗经>.我希望能依靠现存文字的力量,感受<诗经> ...

  • 听一曲《高山流水》在竹林漫步·感受生命中片刻宁静 放松与祥和

    听一曲《高山流水》在竹林漫步&#183;感受生命中片刻宁静 放松与祥和

  • 大观园‖曾志言: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散文)

    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作者:曾志言 绿意满枝头 婆婆家院子,一棵橘树,很是亮眼. 初秋时节,橘树结满橘子,橘青绿色,尚未成熟,摘下一个尝尝,又酸又涩,不好入口. 秋阳下,满树的橘在阳光下泛着点点绿,一树的 ...

  • 蒋勋:感受人性的价值

    我们相信 艺术不惟可以用眼睛看 也可以用耳听 每晚 聆听一段艺术音频 释放一天的疲惫和压力 本期主讲人物: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梵高 两个挖土豆的农妇 1885

  • 品读《诗经》,感受远古的忧伤与美丽

    一直以为,能够迅速的将所有的情感投入到某件事中,暂且忘记了身旁的人.手边的事,那样的一段时光,实在应该算是一种美好到极致的体验. 虽然,美好往往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长久地等待,极易忘却最初的向往.从 ...

  • 蒋勋说红楼:处处是慈悲,处处是觉悟

    曾经有人说,爱好<红楼梦>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红楼梦>的魅力令他们不知不觉就身陷其中,如痴如醉.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 ...

  • 蒋勋:读红楼梦就是在读你自己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 ...

  • 蒋勋:命悬一线时,我看见最美的风景

    文 | 甘蓝蓝 · 主播 | 佳音 十点读书原创 前不久看到蒋勋的最新采访,比印象里的样子老了一些,才知道他今年六月,突发心脏病,经历了生死一瞬间. 发病时他在台东,要搭飞机去台北的医院.助理载着他往 ...

  • 蒋勋:人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蒋勋:人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