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代表人物之——钱维城,花卉气联意合,山水山势逶迤

钱维城 (1720-1772年),初名辛来,字宗盟(一作宗磐),又字幼安,号幼庵、茶山,晚年又号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乾隆十年(1745年),年仅25岁的钱维城在殿试时高中一甲一名进士,随即授修撰,从此踏上仕途。由于他出众的才华,不久即奉命南书房行走,成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他又擅长丹青,受到皇上器重,经常随驾出巡各地。

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山水花鸟册》12张:

《山水花鸟册》1

《山水花鸟册》2

《山水花鸟册》3

《山水花鸟册》4

《山水花鸟册》5

《山水花鸟册》6

《山水花鸟册》7

《山水花鸟册》8

《山水花鸟册》9

《山水花鸟册》10

《山水花鸟册》11

《山水花鸟册》12

画作常有乾隆御笔题诗、题字

钱维城是乾隆十年(1745年)科举考试的一甲一名进士,以“状元郎”的身份被授翰林院修撰。由于他才华出众,不久即奉命南书房行走,成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他又擅长丹青,受到皇上器重,经常随驾出巡各地。

钱维城的绘画“上追前辈,以古为师”,具有坚实的传统功底。钱维城供奉内廷后,有幸受到略早入宫同为南书房行走的著名画家董邦达的指授。董邦达绘画善用枯笔勾勒,淡墨皴擦,笔墨苍郁,其画风极大地影响到钱维城,故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评述钱维城说:“其山水气象沉厚,得力于董邦达”。

钱维城在一生的创作实践中,还广学博览,兼收并蓄。他临仿“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领会他们萧疏、空灵的画风;追摹“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体会他们的构图和笔墨着色,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准,创作出大批佳作。

钱维城的画作之上经常有乾隆御笔题诗、题字,“所进画册,大多呈蒙御题”。乾隆的御笔题书虽算不上精美,但因这种天子偏爱,也使得钱氏作品诗画相映、笔墨生辉,反映了当时在宫廷中君臣崇尚艺术,以书画往复酬答,“如若师友”的美好和谐关系。

钱维城的书法亦可称道,具有十分扎实的功力。从传世作品看,钱氏书法远学宋代大书家苏轼,清丽苍润,秀骨天成。不过,受时风影响,其书法不免也有一些馆阁体书风之流弊。

作品多被清宫收藏

民间也有不少精品

钱维城作为皇帝的侍读学士,擅长丹青,其书画作品多被清宫收藏,并大量著录于内府清册。另外,也为王公贵族、富商士绅乃至文臣学士所竞相争藏。根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下简称《续编》)、《钦定石渠宝笈三编》(下简称《三编》)统计,仅在《续编》一书中,即收录有钱维城书画作品121件,其中绘画95件,书法26件;而《三编》之中共收录有钱氏书画作品87件,其中绘画70件,书法17件;两书累计收入钱氏书画作品208件,绘画藏品则高达165件,可见清代宫廷对其书画的珍视。

当然,清宫收藏和著录的这些作品也仅是钱维城一生所创作书画的一部分,另外还应有一些未能入藏清宫,或者虽进入清宫甚至加盖了鉴藏印章,但最终却未被著录和收藏。因此我们看到,在全国各地博物馆、私人藏家手中有不少钱氏的书画作品,它们有的是清宫旧藏,有的则一直珍藏和传承于民间。

从海内外主要博物馆收藏的清宫藏画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等著录情况分析,钱维城创作的绘画作品至今主要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几个清宫藏品最多的博物馆院。这些画作多保存完好,且有不少精品,代表了钱氏的画风。此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院、扬州文物商店等文博单位,也分别收藏有一定数量的钱氏画作。

沈阳故宫所藏画作数量和品质均居前列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众多清宫书画作品中,钱维城的画作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均可位居前列。从藏品数量来看,钱维城的绘画共有18件,其中有3件曾在《续编》《三编》中著录,另有3件作品虽未被《石渠宝笈》著录,但在画上亦分别钤盖有“乾隆五玺”或“乾隆七玺”以及“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清宫鉴藏玺印。可谓流传有绪,递藏深宫。

从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钱氏绘画作品的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为描绘清宫园苑的画作,有两件;其二为创作或仿古的山水画,有10件,数量最多;其三为创作的花鸟画,有5件。另有一件为清宫纪实性绘画,描绘清朝皇帝率王公贝勒、八旗官兵在山间野外驻营的场景。至于其他的人物、走兽等画种则未有涉及,反映了钱氏绘画艺术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创作对象的基本特征。

从绘画作品本身来探究,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钱氏绘画以《石渠宝笈》著录的3件画作最为优秀,即设色《仙庄秋月图》卷、墨笔《竹院清吟图》轴、墨笔《云岩听瀑图》卷。

由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钱维城绘画来看,笔墨疏淡而细腻,着色和谐而富丽,画面沉静,幽深浑厚,反映了钱氏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恭敬谨慎的创作心态,与那些纯粹的文人绘画形成了天壤之别,折射出清宫绘画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中国书画中的艺术家大多怀才不遇,官运坎坷。但是清朝乾隆时期有一位文臣,他从小师从百家学习书画,天赋造诣颇高,后一举得状元,成为乾隆身边最欣赏的画师,乾隆收藏他的画高达160余幅,倾尽八块玉玺为他的画作印章。

而在他死后的两百余年间,他的画作被后人拍出上亿天价。他就是钱维城,一位一路开挂的文人画家。

钱维城之所以可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他幼时接收到的艺术熏陶和自身的努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幼年开始,钱维城就跟随自己的祖母学习书画。他的祖母陈书,本就是颇有名气的写意画家。本就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他在祖母的指导下,书画也日益长进。

成年后的钱维城拜清代名家董邦达为师。在师父的影响下,钱维城开始尝试山水画。在原来清秀的风格之外,苍郁深厚的画风也被他运用到了创作之中。所画山水,山势逶迤,流泉飞泻,烟霭飘浮,水光荡漾。

钱维城后期可谓师承百家,取百家之所长,丰富自身的气韵。他既尝试着去领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萧疏、空灵的画风;又在“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作品中,学习他们的构图和笔墨着色。

有了学习前人的积淀,钱维城开始自身的创新表达。他擅用青绿、赭石等更加鲜艳靓丽的色彩,而受到宫中审美的影响,他的作品也更加富贵、端庄,一派宫廷富贵的气息。

然而钱维城不仅自身努力,运气也是极好。钱维城一路开挂的人生设定,为他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很多如今我们仍能津津乐道的趣事。

26岁时,钱维城便一举成为了当年科举考试的状元。自此以后,钱维城的官越做越大,成为了乾隆身边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除了浪漫的诗人、大气的画家,钱维城还有一个身份一敏锐缜密的司法官员。当然了,这也是他的去要身份,其他的那些都属业余爱好。钱维城做过三个部门的副部级领导(礼部、工部,刑部待郎),其中在刑部的工作业绩比较突出。他先是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堵塞了一些现行法律的漏洞。

后来,他又顶住压力,破除重重关系网,主持查办了贵州威宁市长(知州)腐败案件。这是个清代比较有名的贪腐大案,牵扯到贵州省两任主要领导(巡抚)方世俊、良卿。钱维城丝丝入扣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铁证如山,这两位封疆大吏只能低头认罪。

虽说钱维城入仕以来,很少有人知道他擅长书画,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次他随乾隆皇帝狩猎,皇帝射中一只老虎,便命钱维城创作《射虎图》,乾隆览毕,龙颜大悦,命工匠将画刻在了木兰围场的石头上,从此钱维城在画坛上名声大振。

如此一匹千里马,遇上了乾隆这位爱才的君主,钱维城的人生可谓开始发光发亮。

了解乾隆的人都知道,看见自己欢喜的艺术品,乾隆总爱龙颜大喜便御题一首。再加盖御用玉玺,十分珍藏。而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芨》中,来自钱维城的作品多达160余幅。众多作品之上,都留有乾隆亲自题写的诗词字句。由此,乾隆对钱维城的宠爱可见一斑。

正当钱维城声誉日隆,准备在政坛上更有作为的时候,乾隆三十七年(1772),钱维城的父亲去世。刚刚处理完父亲的丧事,旧病复发的钱维城副部长他也一病不起,卒于家中,葬怀南乡。在钱维城离世之后,乾隆悲痛万分,赐谥“文敏”。

钱维城的一生都笼罩着乾隆赐予的光环,在衣食无忧、万千宠爱之中,自由自在地进行着艺术创作,可以说是真正的“开挂”人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