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后,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老师转给家长)

从到校时间、作业布置到课后看管、网络游戏限制,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地给今后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勾勒出不一样的轨迹。

双减落地之后,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长了,教育孩子的重任应该更多地落到老师的身上。

但是,我想说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家长的位置。

教育部也发文:《“双减”政策落地,有担当的家长这样做!》明确表示:

双减,不减责任!

双减,不减质量!

双减,不减成长!

著名校长李镇西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

“优生”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做好家庭教育,比一切都重要。

01

陪 伴

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

陪伴的重要性,哪怕我们强调一千次、一万次,依然有家长忽视。

很多人会问:

天天都说陪孩子,可如果我不去挣钱,拿什么养孩子?

比起陪伴,有人觉得挣钱更重要,因为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弥补缺失的教育。

然而,孩子对于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孩子的良好品质,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老师说了他就会学好,而是根植于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与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父亲。”

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陪伴孩子确实很累,也占用了父母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可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吗?

再多的金钱与物质,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再多的理由与借口,也比不过孩子教育失败的遗憾。

在《开学第一课》上,董卿说过: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

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基调就是陪伴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量力而行的付出,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02

阅 读

孩子的书架,是他探寻世界的窗口,更藏着他的未来。

有调查显示:

47%的小学生平均每天花1小时阅读,45%的小学生平均每天花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阅读。

孩子现在的阅读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

不管我们如何强调阅读很重要,很多父母依然不认同阅读的“功利性”

确实,比起投入大、见效快的补习班,阅读看起来确实是“无用功”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语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将来至少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

而这15%的考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阅读。

高考语文命题最明显的变化是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

所有科目都考察阅读水平,“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不是口号,小学不阅读,中高考会很吃亏。

一个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

语文已经成为“拉分王”,阅读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

如果孩子只学习教科书,只应付做作业,那么他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方寸之地,他所吸收的知识也仅限于课本知识。

通过海量阅读,涉猎百科,博览群书,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信、理性、平和、乐观?

“除了读书,别无他法”。

03

习 惯

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学习成绩,还影响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巴金先生也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孩子成绩的好坏,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受到平时习惯的影响。

好习惯,才是支撑一个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

培养孩子这5个好习惯,是每个父母都应做好的事情。

◎ 自觉学习的习惯

◎ 尊师重教的习惯

◎ 珍惜时间的习惯

◎ 自理生活的习惯

◎ 认真负责的习惯

 写在最后:

家庭教育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父母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改变孩子人生的道路,请务必慎之又慎,正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

本文转自丨中小学教研在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