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埃及希腊何以不合逻辑地神奇?(3)
第一节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学调查
一、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学调查,是真实评价前10世纪埃及农业的重要依据
长久以来,对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及其冲积平原的形成时间和形成速度,一般非专业人士基本都没有多少相对确切的知识,所以长久以来,被“四大文明古国”观念长期浸润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尼罗河三角洲是人类灿烂文明的发祥地,都是滋养古文明庞大人口数量的鱼米之乡,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样,没什么区别。
然而,现代地质学对尼罗河三角洲研究考察的结果,却完全颠覆了人们过去对尼罗河冲积平原的所有认知,让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大厦突然间摇晃了起来。
我们先来看长江三角洲。
到目前为止,整个长江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公里,而长江三角洲的总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江在全新世向海推进速度很快,一万年前的入海口在扬州、镇江一带,一万年后就向东延伸了200多公里,形成了现今的形态。
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从唐朝开元年间(713年)到现在,长江三角洲至少增长了1万到1.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其中包括崇明岛大部、南通市大部、上海市大部和张家港暨苏州部分地区等。唐开元年间到今天是1300年,其间长江三角洲至少形成了1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至少平均每年造地7.7平方公里(其实仅仅是崇明岛每年就增加面积5平方公里)。
很多学者认为,近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发生了加速扩张,从2000年之前的每千年扩张38公里,加速到了2000年来以内每千年80公里,而这个扩张加速出现的原因,则是因为长江中上游人口大量增加,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换句话说,除了海水的顶托和侵蚀作用等原因以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和面积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而尼罗河三角洲呢?
从胡夫金字塔开始建造的公元前2580年至今,已接近4600年,即使是尼罗河三角洲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速度来冲积成陆,到现在应该造地3.5万平方公里。但是,到今天为止,整个尼罗河三角洲的总面积也才只有2.4万平方公里。
更何况尼罗河的含沙量还远远大于长江。
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第一节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学调查,是真实评价前10世纪埃及农业的重要依据
一、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学调查,是真实评价前10世纪埃及农业的重要依据
长久以来,对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及其冲积平原的形成时间和形成速度,一般非专业人士基本都没有多少相对确切的知识,所以长久以来,被“四大文明古国”观念长期浸润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尼罗河三角洲是人类灿烂文明的发祥地,都是滋养古文明庞大人口数量的鱼米之乡,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样,没什么区别。
然而,现代地质学对尼罗河三角洲研究考察的结果,却完全颠覆了人们过去对尼罗河冲积平原的所有认知,让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大厦突然间摇晃了起来。
我们先来看长江三角洲。
到目前为止,整个长江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公里,而长江三角洲的总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江在全新世向海推进速度很快,一万年前的入海口在扬州、镇江一带,一万年后就向东延伸了200多公里,形成了现今的形态。
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从唐朝开元年间(713年)到现在,长江三角洲至少增长了1万到1.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其中包括崇明岛大部、南通市大部、上海市大部和张家港暨苏州部分地区等。唐开元年间到今天是1300年,其间长江三角洲至少形成了1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至少平均每年造地7.7平方公里(其实仅仅是崇明岛每年就增加面积5平方公里)。
很多学者认为,近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发生了加速扩张,从2000年之前的每千年扩张38公里,加速到了2000年来以内每千年80公里,而这个扩张加速出现的原因,则是因为长江中上游人口大量增加,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换句话说,除了海水的顶托和侵蚀作用等原因以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和面积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而尼罗河三角洲呢?
从胡夫金字塔开始建造的公元前2580年至今,已接近4600年,即使是尼罗河三角洲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速度来冲积成陆,到现在应该造地3.5万平方公里。但是,到今天为止,整个尼罗河三角洲的总面积也才只有2.4万平方公里。
更何况尼罗河的含沙量还远远大于长江。
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1990年,美国著名的SmithsonianInstitution(史密森研究院)与其下属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一个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研究项目,该项目由Stanley教授主持,四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在为期4年的勘探时间里,这个研究小组在尼罗河三角洲钻探了87个深度为10-60m的钻孔,并结合大量样品分析,对该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的硬土作了系统的地层、岩相和成因探讨。
当时,华中师范大学的陈中原教授也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并在Stanley教授帮助下写成一篇论文《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蒸发性盆地群的发现及其意义》。陈中原教授在文中论述道:
“距今10000— 28000年间,海平面低于现今。此时, 尼罗河三角洲古平原裸露地表, 河流深切本区入海。钻孔资料证实,凡硬土层缺失之处,均出现厚层河流沙。古平原东西两翼尼罗河古流系曾十分发育,因此硬土层也就大范畴缺失。
三角洲古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在季节性的泛滥过程中, 将其携带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浅水湖盆地。洪峰期很短, 仅1— 2个月, 其余为枯水期。汛期,汹涌的洪水几乎淹没整个古平原, 随着洪水的退却, 地下水位回落, 河间洼地积水迅速蒸发、干枯,直至第二年汛期。这种周期性的湿、干环境, 加上后期的压实作用, 导致了硬土的形成。
洪水携带的大量植物碎片时常和河间洼地周围的植被一起掩埋, 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转化成泥炭;盆地中有机物在周期性的干、湿环境中形成纹层, 植物碎片也往往转化成铝矾土〔8〕, 与石膏共生。另外, 本区硬土层沉积时,地中海海平面较低, 古岸线可距现今海岸50 km之外。因此,硬土中出现的大量半鳃类、腕足类和较多的有孔虫实际上也是本区炎热、干燥气候的结果。蒸发导致内陆盆地中水体浓缩、盐度增加,咸水生物便可发育、衍生。在开罗南部距现代海岸240 km的一个名叫Birkat Karoun的内陆湖盆中,就发现了许多咸水生物〔9〕。
盆地的干枯导致化学过程十分明显。地下水中大量钙离子通过植物毛细管作用富集在地下水位附近, 形成钙结核; 随着水面进一步收缩,地表水中的盐度迅速增加, 形成石膏结核; 季节性的地下水位波动使得结核呈层分布。干枯后的盆底泥裂严重,风尘沙改造作用明显。这种盆地蒸发模式清晰地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十分干旱〔10〕。古平原冲积盆地呈现一片半沙漠化的萨巴哈景象。”
陈中原教授在另一篇《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论文中,进一步认为: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在文中,陈中原教授详细论述道:
“另据大量钻孔和文史资料分析可知,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距今7000a以来,在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和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至少曾有6—7条规模比现今大的河流广布全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河流在距今2000—3000a时都消失了。究其原因,可用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来解释。距今2000—3000a时,尼罗河三角洲平原上的人类活动已达相当程度,人们围田修河、开渠引水、大兴水利,由于大量水源被引用于灌溉,洪水期河中水量明显不足,枯水期河床干枯,加上人们盲目开发、淤堵,这些大河终于萎缩,有的就从此消失了,有的变成人工渠道。”
(陈中原,1953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1993年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后和ResearchAssociate;1996年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计划;1999和2004年两次获我国高级访问学者资助;2000年获美国地理学会的项目资助;2001年入选国际Geomorphology学报编委会;2002年获得日本振兴基金会资助;2003-2005年获国际APN基金项目的资助;2004年获得英国Durham‘DistinguishedScientist’资助。2006年获得英国‘TheLeverhulme’基金的资助;2006年获得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资助进行合作项目研究…………)
[img]http://img3.laibafile.cn/p/m/292337208.png[/img]
综合上述两篇文章,我们发现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历史是这样的:
距今 28000—10000年间,古地中海海平面远低于现在,所以,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平原裸露地表, 尼罗河的古洪水深切入海。古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在季节性的泛滥过程中,将其携带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浅水湖盆地,洪峰期很短, 仅1— 2个月,其余为枯水期。汛期,汹涌的洪水几乎淹没整个古平原,随着洪水的退却,地下水位回落,河间洼地积水迅速蒸发、干枯,直至第二年汛期。这种周期性的湿、干环境,加上后期的压实作用,导致了硬土的形成。另外,本区硬土层沉积时,地中海海平面较低,古岸线可距现今海岸50 km之外。
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尼罗河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在2000年前趋于稳定,尼罗河三角洲开始逐渐形成。尤其是在2000—3000年前时,三角洲人类活动增强,人们围田修河、开渠引水,加上盲目开发、淤堵,导致这些大河终于萎缩,有的就从此消失了,有的变成人工渠道。
我们再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中国考古”网站的一篇报道:
2016年10月2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七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举行。美国驻以色列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修·亚当斯博士(MattewJ. Adams)做了题为“古代蒙迪斯:尼罗河三角洲中心的一座早期城市(Ancient Mendes: Reflection ofEarly Egypt in the Heart of the Delta)”的学术讲座。
[img]http://img3.laibafile.cn/p/m/292337233.png[/img]
亚当斯博士详细解说了埃及考古学长期忽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原因。他指出,在长达150多年的埃及考古发掘中,对研究埃及早期历史的考古学家具有吸引力的始终是金字塔和神庙这类用规整石头修建起来的大型建筑遗存。直到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们才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学家之所以长期忽略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考古工作,除了该地区大型建筑遗存较少之外,还有如下几个原因。1、在中世纪,尼罗河三角洲的大量遗存被人们偷盗并用于建造自己的城市,因此没有保存下来。2、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500年左右游历埃及以后留下的记录,除了底比斯地区外,三角洲区域都被淹没在水下,这一地区长期无人居住。很多埃及学家认为在三角洲地区冲积扇土壤覆盖的地表层,存在考古遗存的可能性不大。3、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那尔迈调色板记载的战争场面来看,南部的国王征服了北方沼泽地区的野蛮人,从而埃及学家长期认为三角洲所在的北方区域根本没有城市。
……
亚当斯博士具体讲解了在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困境,主要原因是尼罗河自身的复杂性。希罗多德曾赞誉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汛期长达3至4个月,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尼罗河的河道非常狭窄,在河道两边探索聚落位置有一定困难。三角洲地区的情况更为复杂,经常性的河道变迁导致房屋、墓葬和聚落布局不断变迁。洪水时期的城市面貌,尤其是古代城市的发展,受河流的影响很大。在汛期,很多城市被河水划分为很多小的区域,埃及人主要借助船只来往于各个区域之间。古埃及人留下来的墓葬图像和丧葬品印证了这点。正是受到这种河流的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状不是很规整,一些墓葬也因此远离主要城镇。在汛期,埃及人划着船只往返于城镇与墓地。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这种景象与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较为相似。
综上所述,Stanley教授主持的这个尼罗河三角洲研究项目从地质学的角度确定了三角洲的发育时间,而从另外一个角度,马修·亚当斯也认为尼罗河三角洲起码在希罗多德时代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活动。
另外,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23—79年)在《自然史》中记载说,当时尼罗河在进入三角洲以后分成了7条支流,由东向西依次是Pelusiac, Tanitic, Mendesian, Phatnitic, Sebennytic, Bolbitine 和Canopic。而到了今天,由于尼罗河河道的淤积和变动,三角洲上的主要支流只剩下两条:西边的罗赛塔Rosetta和东边的达米耶塔Damietta。
二、尼罗河三角洲,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只有小规模的农业生产
据说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第一个首都定都于缺乏淡水的孟菲斯,而不是定都于20来公里以外的尼罗河畔的开罗,从今天看来,其原因估计就是因为当时孟菲斯就正好处于陆地与海边滩涂之间,之所以不选择尼罗河畔的开罗,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尼罗河三角洲还没有形成,开罗所在的地方要么是一片汪洋,要么是一片沼泽。
而从后世有信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开罗的前身叫福斯塔特城,是641年由阿拉伯人创建。969年,从突尼斯入侵的一支柏柏尔人在其北建立了一个长方形新城——曼苏里耶城。估计这个时候,尼罗河三角洲在这个地区的地质发育已经稳定下来,所以在这里建城也才有坚实的陆地基础。
从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来看,尼罗河三角洲是支撑古埃及文明的最重要的基础,甚至是支撑整个地中海地区古代文明庞大框架(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的最重要的基石,因为在公元元年前后数百年,在整个地中海地区都没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发达地区来为庞大的“希腊化”地带提供必要的粮食供应,而只有尼罗河三角洲才有可能成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大粮仓”。
于是,“繁荣的尼罗河三角洲”便应运而生,而且在前334年,传说中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还专门为此修筑了一座港口城市,以方便这里向整个希腊化地区运送粮食。尼罗河三角洲被描绘成了一个巨大的“鱼米之乡”,公元前后几百年以内,都在不停地在为雅典人、马其顿人、塞琉古人、迦太基人、古罗马人、西哥特人乃至汪达尔人输送永不枯竭的面包、橄榄油、葡萄酒、金币和努比亚奴隶。
假如,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时间、形成速度和形成规模,在现代科技的再探索和再认识下,产生了跟历史认知体系严重背离的新认知和新事件,那么,地中海古文明的庞大框架就会发生严重动摇,从而导致一系列历史既定事实的被证伪和被推翻,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再到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15世纪以前的历史都必须要改写重写。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古地中海文明的大厦就变成了建立在尼罗河三角洲沙滩之上的“泥足巨人”。
可以这样认为,以尼罗河三角洲地质勘探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科技成果,正在从根本上撼动15—19世纪以来欧洲人在地中海沿岸沙滩上所建立的那座恢弘无比的“人造文明大厦”,而且很可能会改写15世纪以来形成的关于南欧、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很大部分“古代历史”。
鉴于个人力量的微薄,本文仅对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港和罗塞塔石碑进行证据确凿的质疑甚至证伪。
[img]http://img3.laibafile.cn/p/m/292340039.png[/img]
注:史密森研究院或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Institution),是唯一由美国政府资助、半官方性质的第三部门博物馆机构。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Smithson)遗赠捐款,根据美国国会法令于1846年创建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其下设有董事会,它领导下的机构有:美国艺术档案馆、弗里尔艺术馆、国际交流服务社、J.H·赫什霍恩博物馆、国家航天和航空博物馆、国立历史和技术博物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国立动物园、放射生物学实验室、科学情报交换所、史密森天体物理台、史密森热带研究所、W.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它还以史密森研究院名义出版一份月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