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老字号:曾经和拱北楼,王兴记齐名的新万兴面饭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崇安寺皇亭周围,有三家名气最大的点心店。它们是拱北楼面馆、王兴记馄钝店和新万兴面饭店。这三家顶级的点心店各有特色。拱北楼的刀切面、大笼大肉馒头锡帮特色焖肉,软鳝等面浇头;王兴记的红汤大肉馄饨加线粉;新万兴面饭店的葱油鸡子大饼、银丝面,都是无锡老吃客一致公认的美味。
新万兴面饭店创业人汪小宜,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民国初年在西门外西直街和妻子二人摆了一个面饭摊,经二人辛勤的劳作,不几年就在西直街开了一家名叫“聚福园”的面饭店,上午卖茶,兼管早点,中午经营家常便饭,午后成为书场。汪小宜从早到晚不停地苦干,挣得了一些钱。汪小宜对餐饮、点心非常钻研,面点的口味很得顾客的好评。上世纪二十年代,西门桥改建,由木桥改成钢筋水泥桥,原西城门”因而填塞关闭,南移另辟西门,正对西门桥,无锡人习惯上叫它新西门。西门桥改建后,汪小宜的聚福园在营业上受到了一些影响。正巧那个时候崇安寺在辛亥革命后,一些庙产被秦、薛等乡绅侵占变成店面,新辟了公园路。崇安寺“大雄宝殿”前与皇亭之间的废墟,成了无锡城内第一个最大的小菜场。崇安寺地区变成了无锡最繁华地段崇安寺菜场到下午又成了各种颇具特色小吃摊的集中点,形成了极负盛名的“皇亭小吃”。
汪小宜极具商业头脑和富于开拓精神,瞄准了这个商机,在皇亭北端对面,租下了紧靠公园路形成了弧形的五间门面,营业面积有四五百平方米。汪将这一家新开的面饭店,取名为“新万兴面饭店,前面是制作点心、面饭、菜肴的厨房,宽大的饭厅早上卖点心,中午供应饭菜,下午和晚上便成了书场。下午门口又卖点心。“新万兴”虽不是专业书场,但每年年终的弹词名家会书,因为新万兴场子大,大多在这里举行。
抗战前,崇安寺除王兴记馄饨店外,还有一家名叫“安福园”的馄饨店,竞争相当激烈,而皇亭各种小吃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万兴要想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过得硬的拳头产品。汪小宜经过深思推出了“葱油鸡子大饼”。葱油大饼不加鸡蛋俗称“光饼”,是用上白面粉摊成二十公分的薄饼,中有葱猪油拌成的馅,均匀的饼放在平底锅中用猪油煎成外黄不焦而内软,葱猪油馅心咸中带甜,口感非常好,葱油大饼面上加上一个鸡蛋便成皇亭小吃独有的“葱油鸡子大饼”。从此新万兴的葱油鸡子大饼在无锡老少皆知。新万兴为了便利顾客,还可以带了鸡蛋去加工,只需贴一些油钱,算葱油光饼钱。后来,王兴记馄饨店在质量上、价格上战胜了安福园,转而也增添了葱油鸡子大饼与新万兴竞争,可是在质量上始终没能超过新万兴。新万兴的点心除葱油鸡子大饼外,早上供应点心中的螺丝馒头也是一绝。螺丝馒头选用上等白面,外形酷似螺丝壳,馅心有菜猪油和洗沙两种。螺丝馒头松软可口,老年顾客尤其爱吃。
汪小宜当两个儿子汪耀奎、汪耀中尚在青少年时代,便有意让他们参与店中管理,熟悉业务。1936年汪小宜因多年操劳成疾而故世,年五十二岁。小宜故世后,两个儿子立即接过了班,汪耀奎掌总,汪耀中后来理财。汪耀奎爱好广泛,青年时是一位驰骋在球场上的健将,篮球打得好,足球踢得也好。他师从无锡名画师胡汀鹭,是胡的入室弟子,在丹青上颇有造诣。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锡惠公园举办过个人画展。汪耀奎、汪耀中经营新万兴面饭店后,整顿内部,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晚上酒、饭、菜的业务。新万兴请名厨掌勺,腐乳肉、全家福等传统锡帮菜肴,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新增的生炒鳝片,现杀现炒,脆、嫩、鲜,再洒上白胡椒粉,真是味道鲜美。堂内的老堂倌杨二官,瘦瘦的头顶秃得没有几根头发,老顾客都亲热的叫他杨瘌子。老杨虽不及拱北楼猴狲头阿荣有一手响堂绝活,可服务周到,待客热情,得到老吃客的称赞。
解放初期,由于社会消费层的改变,到饭店高消费几乎绝迹,为了提高营业额,新万兴又一次推出了一个新品种—“银丝面”。银丝面的制作过程要比普通面条多几道程序,首先要选用上等面粉,和面时要加一定量的蛋清,和面时要掌握好水量、水温,要和得匀、和得透,轧面时比一般要多轧两遍,做出来的面细韧滑爽,下锅后不会粘糊,绝对不会焐烂。面汤料除用鸡、汤水骨外,还要加入一些配料。碗清汤银丝面上桌,真能使人食欲大增。有了好面,当然能吸引众多顾客。新万兴的鸡蛋银丝面风行无锡,直到公私合营新万兴改成为群面店后,打出的店招牌仍旧是“为群银丝面店”。1970年,新万兴恢复原店名,由无锡市饮食公司管理经营过一段时间。上世记七十年代末,新万兴不复存在。直到2015年,新万兴银丝面重出江湖,店招用上了“新万鑫”。此次,新万兴申报第二批无锡老字号,使得老饕们心心念念的这碗银丝面,又重回大众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