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我永远的母校(三) / 文:老长不大

一砖一木总关情一一 母校纪行(三)

老长不大

春秋人生匆匆过,新老校园悠悠行

问君能有几多恋?一砖一木总关情。

一一题记

浙大是我们的母校。校园是我们的娘家。

四十载春秋,四十载思念。当我们看见浙大玉泉校区大门,横框上面花岗岩镌刻的四个遒劲的大字:“浙江大学”。一股温馨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跨进大门,迎面有股雄伟的中华风彩和浓厚的文化气息,熟悉的场景在眼前次弟铺展:中轴线对称两侧宽阔而略微向上斜坡的道路,旁边绿树成荫。中心地带是广阔整齐的绿茵如毯的草坪。温和的阳光下,草地上有年轻人在欢言笑语,也有埋首书卷的勤奋好学的学子身影。

两边是五十年代建造的最为经典的六幢教学大楼。互相对应,和谐协调。体型稳重、形象古朴,巍峨壮观、典雅大方。第一、二教学大楼,借鉴苏式,秉承传统,宫殿式的屋顶和西洋式的房屋完美结合。厚墙重基,大气庄重,掩映在同时期栽种的法国梧桐和樟树的绿荫中,显得尤为精致、端庄与注目。正是因为这六幢教学大楼的珍贵,被杭州市政府列入“杭州市历史建筑”。

望着这些教学大楼,心里蓦然涌动一股亲昵的情感,随即记忆的闸门自动开启:依稀记得教一、二大楼的高大门上雕刻着精美的木质门楼,门前有硕大的水泥圆柱支撑,显示出巨大的力量。进得大厅,迎面是开阔的楼梯,扶手栏杆木材质地高档,楼层铺就着坚固的木质地板,应是仿苏式装饰,豪华而气派。

我们化工糸是第四教学大楼,我班教四也上过课,但更长的时间安排在第三教学大楼。教室宽大明亮,我班三十人,一人一张单人书桌,排聚在中间,空空如也,加上屋层高挑,显得格外的舒畅。观其气势,现代新建校舍的教室,恐怕难以比拟。那天,我们路过楼下真想上去看看怀怀旧,后来感到不妥而作罢。

坐落在两轴线正中,处于校门与图书馆中间的毛主席巨石塑像,由全身像、台座和平台三部分组成。像高18.95米,总重量约300吨。建于1969年,经过近五十年的风雨,依然风彩不减,只是身上有些尘染而稍显灰旧。想想全国类似的毛主席塑像,除极少数几处外,基本上都被拆除,浙大能够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但她确实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当晨曦初现,清晰的阳光首先照到他老人家气势宏伟的身上,看他在蓝天白云下背西面东向人民挥手往前,气宇轩昂,坦荡正气。我们读书时,晚饭后时有散步来到他面前广阔的花岗岩宽坪上,望着前面宽畅的绿色草坪,两旁道路边上的古树光影婆娑,确实是休闲溜达的好地方。

毛主席像后面的是浙大著名的竺可桢校长铜像,面容儒雅,身姿清癯,目光炯炯,神色温和。他似乎在问诸位学子:“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问题直白而又深奥,值得我们浙大人一辈子认真的思索和践行。

再后面是1982年落成的图书馆。我的印象中,好像是在原图书馆的右后方。因为,我读书时,星期天偶尔会来图书馆,常见到我们专业的教研组长潘祖仁老师在此看书或查阅资料的身影。而我更多的是去学校大门进来第一幢行政大楼(当时行政办公大楼)一楼拐角的校图书报刊阅览室。因为那里可以看阅当年所谓的“禁书”,但只许在那里阅读,不能外借,而有些禁书还需借口以教学名义作资料研究方可查阅。我虽是工科生,但喜爱文史哲,许多法国,俄罗斯及其他外国文学的经典名箸,包括我国的《红楼梦》等等,都是在那时候如饥似渴、走火入魔、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的。

倘佯在玉泉校区,你能感受到名校的气氛,浸润书卷的气息,得到文化的熏陶。不要说这些经典的教学大楼,培育了多少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就是那些坐落在环境幽雅,树木繁茂,红墙溢彩,青瓦流光的学生宿舍,也是多么舒适宜人。看着昂首信步的新时代年轻的学弟学妹,心里非常羡慕,他们真是幸福的得意的“天之娇子”。

我们那个年代条件就差多了,记得我们男生开始住第八宿舍,底层一楼还杂居着一些教师及家属,每天生煤球炉子的浓烟仅呛人,还把走廊楼梯的房顶墙壁也熏得乌黑。孩子的尿布像星条旗,倒处飘扬,小孩的哭闹声也不绝于耳。其实他们也无奈、也有怨言、也不容易。好在我们只住一年,以后搬到第十宿舍。

我们这次从原住的十舍旁边走过,好像有些变化。以前,它背后北面是一小操场,操场边一条马路,是校园通往求是村教师宿舍楼的东面一道小门。小操场的东首是学校一块放映露天电影的场地。逢放映电影时,有些殷勤的男生还会早早地把寝室的椅子搬下去放好,期待着他心仪的女同学来享用。看来,不管什么年代,恋爱和爱情总是那么美好和甜蜜。

我班女生住第六宿舍,环境条件好多了,那是跟六幢教学大楼配套的宿舍,青砖红墙,金漆优质坚木地板,还加精致的壁橱。那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多想找些什么借口过去和她们聊聊,然而有贼心而无贼胆,往往真有事了都不敢去,你说那年代的人是傻?还是怪?居然有好多漂亮的女同学被“外来和尚”给拐走了。回头看看,未必都比我们强,也不会念什么经!

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东区虽巳建成使用多年,每幢大楼看上去还是崭新如新建。第一高楼的行政大楼,无疑是浙大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别具一格的楼顶设计似眼睛形状,寓意“放眼看世界”,标志着浙大的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格局。我们那天上升到十七楼,绕四周一转,俯瞰整个校区,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眺望远方,多处多架高耸的吊塔表明后续的校区建筑正在忙碌的施工建设。

往下看,月牙楼和似日的圆形学生剧场相互呼应,一日一月,日月生辉,格外醒目。在湖光水面的映衬下,营造出灵动而又浪漫的意境。白色的月牙楼外型独特,半圆型上面矗立两座圆筒形的楼屋,酷似兔子的两只耳朶,故被同学们戏称兔斯基楼。

校区毗邻西溪风景区,因此有不少湿地得以很好的开发利用,人工挖掘的启真湖碧波荡漾,湖边植物繁茂,沿湖有不少天鹅、白鹭、野鸭和其它飞禽,或栖息、或游弋,悠闲自若。芦荡田园,花草丰盈,小桥流水,阡陌纵横,天水一色,风景如画。让人感觉校园处处是景,处处如画,漂亮异常,颇具风情,实乃公园与学校连为一体,真属我国大学风格之首创。

坐落在紫金港校区的西区中心湖畔的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气势恢宏,庄重典雅。我们汽车临近,远远就见到一座高大的求是书院铜牌楼。此门楼仿照明清样式,糸全铜制成,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古色古香,庄实厚重。同学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念。我走近仔细地看了一番,楼门上方正中牌匾“求是书院”赫然醒目,下方:“1897”年份小字清晰可辨。两边楹联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明理晓义。

穿过牌楼,迎面就是雄伟庄重古典雅致的求是大讲堂,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我们拾级而上,进门便见一面装饰着凹凸桩形的图案墙,说是“求是”两个大字,愚笨的我正看斜看都认不出来。再进去里面是座能容600人的多功能厅,装饰豪华、设施一流,集学术讲座、文化表演、校务活动等活动为一体。

周边还建有浙大西迁主要办学地的群楼厢房。以求是大讲堂为主,把西迁办学纪念厅、校史陈列馆以园林院落的方式集合一起,充分体现了主殿、厢房、廊道和草木、水系融合的古代建筑特征。

整个求是文化元素建筑群,既借鉴古代文化神韵,又有现代江南建筑风格;既是浙大文化传承,又是紫金港校园的独特景观。

浙大的紫金港校区西区还在加紧施工建设中,就现在而言,窃以为:奢华、高端、气派;玉泉校区,古朴、庄重、典雅;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作为一个浙大的学子,浙大的校园,无论新老作何解?,一砖一木总关情!

【作者简介】老长不大:男,浙江宁波人。曾经农学兵工,捎带衙门杂役,唯缺商,故无财。如今退休可闲不闲,忙孙辈、忙读书、忙信笔由缰,虽喜爱,然少才。曾经少不更事,不谙世事;如今老不成熟,依然故我,可谓老长不大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金陵译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启事

 《教师文苑》征稿启事

【教师文学-专栏】教室众生相/ 作者:老纳爱花

沈丘大神刘庆邦  文/ 沈丘义工联:张雁华

陕西米脂惊天“屠童案”,应该反思教育孩子如何避险!

【文学园地 -专栏】一次难忘的“生日” / 文:曹永亮

【文学园地】 回家的路上 / 文: 馨怡

【中师生-专栏】阿 文 / 文:随风飘悠

【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我的山村教师生活(一) / 文:幸国平

冒名上中师 20年:顶替者者如今成教育局干部

【童年记忆-专栏】苏联白鸡蛋和小人儿书/ 文: 醉卧蘭亭

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校园霸凌事件讨论-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文:沙鸥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1.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2.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3.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欢迎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的朋友们赐稿;4. 《译海精品》专栏;5. 同桌的你6.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7.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