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五代 赵幹《江行初雪图》

五代 赵幹《江行初雪图》

(请翻转屏幕查看)

五代 赵幹《江行初雪图》绢本设色

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简介

赵幹(生卒年不详),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曾在李煜执政时期(961—975)被选拔为宫廷画院学生(注:史上一作“学士”,均系官职)。赵幹传统艺术功力深厚,擅画山水和人物,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宋”记载,赵幹“善画山林泉石”,所绘皆以江南景色为主,如《春林归牧图》、《夏山风雨图》(共有四帧)、《夏日玩泉图》、《冬日渔捕图》、《烟霭秋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多作楼观、舟舡、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溆间也”。宋代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卷二“山水林木门第二”中,将赵幹的画作归为“能品”之列,亦赞其“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此外,不少中国美术史著述中也对其多有评价。

基本信息

《江行初雪图》,五代南唐宋初画家赵幹创作,绢本设色长卷,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卷描绘叶落雪飘、北风呼啸时节江岸渔村渔民捕鱼之艰辛生活状况,表现出环境的寒冷、恶劣,又衬托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泛,一派天寒寂静之景。

画面鉴赏

赵幹在《江行初雪图》画卷的创作中,主要以“平远”法和散点透视构置图像。赵幹的画是董源一系嫡传,但此图造意却与一般江南画派不同。取景上不求平远浩瀚的江流水色,而是选取近景一段,略涉中景,曲折变化皆在目前。这种取景方式别具特色,景物范围虽然压缩在一条狭窄的“取景框”中,但人物活动、地貌变化、江流港汊的前后交错伸展皆合规矩,画内画外无不协调,宛如从阔大的自然画图上截取了一角,而观者所领略的诗情画意溢于卷外。

在构图上,作者强调韵律的和谐起伏。江岸有平直,有弧形,有断续,有孤屿,这是非取近景而不可得的。和基本横向态势的江岸相对比,卷中设置了一些疏密分组的树木,前端几株甚至“顶天立地”,竖贯两端。

如果说这种对比是大线条的、粗层次的,那么水纹和芦丛的对比是小线条的、细层次的。水波作鱼鳞纹,布满水面,其势是横向的重复,芦荻作竖排,分片分组,其势是竖向的分割;水纹是流动的,芦荻是相对静止的。水波画法上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空白的取舍去留,作者不是平均勾画图案式的处理,而是利用自然留出的空白表示波光、清浅、疏密、韵律的内涵。

画面多以水墨表现,略施浅赭、青绿等色彩。无论人物、景物,用笔或遒劲、或圆润、或尖利,线条细腻流畅、刚柔相济,勾勒与烘染相结合,墨韵古朴苍润,山水与人物画法并重。

譬如该图中的苍树、坡石和茅舍等,用笔苍硬坚挺。坡石用笔略带方硬,先以水墨打底,再敷青绿色彩提神。人物面庞及露体部分略施浅赭。而妇女嘴唇似以朱砂点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审美意趣。

随风纷飞的雪花则用白粉弹落而成(俗称“弹粉法”),艺术地表现了寒天初雪的轻盈飘舞景象,营造出荒寒冷寂的绘画意境。整幅图卷平稳、精奇、独到而富于变化,情境跌宕起伏,叙事比较完整,颇见笔墨功力。观之,十分浓郁、生动的江南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不仅表达了画家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强烈关切之意,而且可能还隐含着画家欲让当时朝廷统治者更多地了解、同情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善良愿望。而早在汉代,班固在《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中就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从另一层面让赵幹的《江行初雪图》画卷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从多个角度衡量,该作堪称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现实主义的不朽杰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