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育儿:父母打麻将未归,兄妹睡楼道:父母的忽视,是对孩子的残忍┃本体自在
网上一个视频引发热议:一对兄妹因父母打麻将半夜不回家,忘带钥匙,只能睡楼道。
这样的事经常发生,父母爱打麻将,对孩子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打骂。邻居看两个孩子实在可怜,多次劝说,甚至想报警。孩子父母理直气壮威胁,“不要多管闲事”。
网友评论:“孩子不傻,心眼里知道父母不爱他们,只是把他们当动物饲养。”
还有网友愤慨地说:“别说当动物养了,可怜的孩子,待遇连动物都不如……”
父母这样对待孩子,缺乏起码的责任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如空气,不被父母看见,体验被忽视的负面感受。
进而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主观认知,此信念一旦植入内心,很难消除,成为心理阴影,影响他们的成长和亲子关系。
一
忽视孩子的成长,家长后悔莫及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父亲辞职经商,凭借出色商业眼光和经济头脑,在商场如鱼得水。通过几年努力打拼,拥有百万身家。
这时才想起很长时间不见的儿子,当他衣锦还乡时,却发现儿子已长大,总是逃学,惹是生非,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父亲试图管教,尝试各种办法,无奈孩子软硬不吃。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面对桀骜不驯的儿子,真正感到无能为力,无比后悔缺席孩子的成长。
听说专家可以“挽救”孩子,马上带儿子千里迢迢找到专家,霸气掏出十万块钱拍在桌上:“这孩子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没想到,专家不为所动,拒绝了这位父亲的要求。因为错过教育的关键期,即使专家也不能保证改变孩子。
李玫瑾教授感慨地说:“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把所有的事停下来,儿子没准还有救。但父亲得亲自教育他,不能把他交给别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成长只有一次,因错过而留下的遗憾和悔恨,只能由父母买单。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概念,指童年阶段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情感回应,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被忽视的孩子》中说:“一个人在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我们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忽视多半是由那些未发生,不记得的事引起的,比那些能记起的童年创伤更让人无助与无力。”
被忽视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漠视,不是父母的错,而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产生自卑、低价值感等人格特质,影响成年后的社会交往和亲密关系。
二
父母的关注,是孩子的终生财富
一个视频令很多网友感动:一位五岁女孩因患脑瘫,嫌弃自己换衣服慢,遂向妈妈道歉。
视频中,女孩拖着不便的身体,慢慢爬向椅子。妈妈边拍视频,边观察女儿,不忘鼓励她:“好能干啊!”
女儿:“我穿衣服要把我笑翻。找不到这只手(袖口)的洞洞。”
妈妈:“又耽误了这么久吗?没关系。”
女儿:“对不起!”
妈妈:“跟妈妈说什么对不起,没关系,慢慢的啊!”
女儿:“妈妈,我怕你没等我。”
妈妈:“我哪有没等你,你最棒了!”
女孩出生后确诊为脑瘫,母亲带着幼小的她四处求医问药,经多年治疗,女孩身体有所好转,目前在做康复治疗。
视频中,妈妈细心将女儿的脸打上马赛克,不想孩子受到外界打扰。可谓用心良苦,时刻为女儿着想,关注她的所有生活细节。
面对网友的支持和鼓励,妈妈发文感谢:“康复之路虽漫长,但我们会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这不用打码,多可爱漂亮的小丫头呀;说话也很可爱。”
妈妈的关注和回馈,鼓励和认可,伴随女儿快乐成长,积极阳光的心态,弥补身体缺憾。
妈妈无条件的接纳,成为女孩应对一切困难的铠甲,受益终生!
一位心理学者说:“父母重要的作用不是给孩子丰富的物质享受,而是给孩子富足的爱,做到积极关注和回应。”
父母千万不能无视孩子的成长,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长大,成为心身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孩子成长中,父母既是监护人,也是守望者,需时时关注他们的各种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拥有充足心理营养,为成长保驾护航。
三
正确关注孩子成长是家长必修课
01
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
黄启珩女士是台湾一位事业有成,教子有方的母亲,曾分享教育经验。
女儿幼年时喜欢天文,尤其对星座感兴趣。经常半夜让妈妈陪着看星星。
很多父母可能会嗤之以鼻,“大半夜不睡觉,看什么星星,你要闹哪样?”泼孩子冷水,甚至否定、教训他们。
黄妈妈不管当时多困乏,都会陪女儿观察星空,畅谈人生哲理和生活琐事。即使女儿长大成为物理学博士,回想此事,还会撒娇让妈妈再陪自己看星星。
父母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能满足孩子情感需求,让他们确信父母关心自己,从而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02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爸爸去哪儿》有期节目,女儿多多对住宿条件不满,委屈想哭。
爸爸黄磊轻柔询问:“你不知道房间里面是这样的,有点后悔选这间,对不对?”
多多点头默认,黄磊又说:“我喜欢这个房子,可以碰到很多小朋友,他们唱歌是不是很好听?”
得到回馈的多多,情绪很快平复。父女互动中,黄磊没有说教,而是注意女儿情绪变化,接纳她的情绪,并给予理解。
张怡筠博士的儿童情商教育理念中有个黄金法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和孩子互动,要重视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情绪才有适当出口。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人格逐渐丰满!
03
建立和孩子的沟通机制
心理学家周正教授所著《周正亲子二十法》中有个案例:
四岁时,妈妈将时间固定在每周六晚饭后。
安琪儿18岁到异地求学,每周六晚7:30,父母和她进行“两地家庭会议”,每次半小时,分享各自变化及问题,一起讨论。
即“常规谈话机制”, 周正教授说:“这种谈话机制,让父母和孩子可以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家长自然了解。”
父母想了解孩子日常,可设固定时间畅聊,能走进孩子内心,让他们感受来自父母的情感连接。
四
写在最后
忽视是对孩子的严重心理伤害,割断亲子间的情感链条,将孩子推远。
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说:“父母的态度,就是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养分。”
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人,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情感互动,和持续关注作为燃料。
缺失这种情感连接,孩子感觉内心空虚,像缺失什么重要东西,造成痛苦和纠结。
即使成年后,他们的内心依然千疮百孔,不敢触碰,成为生命中永远的痛楚。安全感缺失,即使拥有再多财富加持,依然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可。
因为父母的忽视,早已在孩子内心烙下“我不配被爱”的印迹,难以磨灭。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关注,快乐无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