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寨。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寨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埸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于是朝廷许还五寨,夏人遂服。迁起居郎、中书舍人。
朝廷以吏部元丰所定吏额,比旧额数倍,命辙量事裁减。辙乃白宰执,请据实立额,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不过十年,羡额当尽。功虽稍缓,而见吏知非身患,不复怨矣。吕大防命诸司吏任永寿与省吏数人典之,遂背辙议以立额,日裁损吏员,复以好恶改易诸局次。永寿复以赃刺配,大防略依辙议行之。
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B.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C.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D. 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举,宋代又称特科,经大臣引荐由皇帝直接主持考试,主要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
B.刺配:古代刑罚,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水浒传》多次提及此刑罚。
C.罢祠:祠,指祠禄官,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罢祠”就是免去祠禄官一职的意思。
D.致仕:古代官吏交还官职告老退休,“解官”“下车”“乞骸骨”等与之意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祐二年,西夏派遣使者来宋,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实质上想要请求安疆等五座营寨归属他们。
B.为改善人浮于事的现象,朝廷命令苏辙依据各机构的具体情况裁减多余吏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苏辙晚年境况颇为失意,近十年的时间内,居住在许州自建的房屋内,每天沉默独坐,直至逝世。
D.苏辙在为人方面低调内敛,在写作方面文风鲜明,颇具特征,有些佳作可以与苏轼的作品比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4分)
(2) 辙乃具以白宰执,请据实立额,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4分)
14. 结合本文,概括朝廷授予苏辙谥号“文定”的依据。(3分)
阅读答案:
10.B
他们如果调集兵马,驻在边境上,答应他们就是怕兵势而给予他们,不再是恩典,不给就开启边界冲突,祸害无穷。
11. D
D.“下车”指官员到某地上任,“悬车”与“致仕”的意思相似。
12. A
A.“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错误。应是恭贺“哲宗”登基。
13.
(1)揣测他们的狡诈用心,大概是了解现在朝廷不愿意用兵(战争),所以不主动请求,想要让这样的提议出自朝廷,能够以此来体现他们的重要性。(度,揣测;厌兵,不愿意用兵;重,重要性。)
(2)苏辙于是详细报告给宰相,请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名额,等到吏员年限期满,或者突发事故、自然死亡的,都不再补充名额,一直减到限定的名额为止。(具,详细;立额,确定名额;俟,等到;事故,突发事故;额,限定的名额。)
14. 美德或文学才干;安邦定国。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哲宗皇帝继位,凭借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被召回。元祐元年担任右司谏。起初,神宗因夏国内乱,用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夏国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回去,尚未出境,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说:“最近西夏使者虽然来到,边界的事,并没有说起。猜他们狡猾的心思,大约知道朝廷厌倦战争,坚持不提出请求,想使这个建识让朝廷提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朝廷深知这个意思,忍着不给,要他们迫于势穷力竭,才来请求,但一失这机会,一定会后悔。他们如果调集兵马,驻在边境上,答应他们就是怕兵势而给予他们,不再是恩典,不给就开启边界冲突,祸害无穷。时间紧迫,正在这时,不可失计。何况今天的事,主上年轻,母后垂帘听政,将帅士兵们,尚未接受恩惠,战争之日,叫谁去出力效命?如果军书纷至沓来,胜败纷纭,临时作出决断,由谁来负责?”于是朝廷允许还西夏五寨,夏人顺服。升苏辙为起居郎、中书舍人。
朝廷认为吏部元丰时所定吏员名额,比过去吏员名额多几倍,命令苏辙依事务轻重裁减。吏法处理。苏辙于是对宰相全部讲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根据实际定数额,等吏员中的年满转出,或因事死亡的就不再补员,减到限额为止。不过十年,多余的名额也就减完。收效虽然慢些,而现任的吏员知道与自己无关,不再抱怨。吕大防命令各司吏任永寿和中书省吏员几个人管这事,便违背苏辙的建议而定额,每天裁减吏员,又因自己的爱憎改变各部门次第。任永寿又因贪赃刺字流放,吕大防就大致依苏辙的建议实行。
徽宗即位,移水州、岳州,不久恢复为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年间,蔡京掌握国政,又降为朝请大夫,取消宫观官,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在并州建屋,自号颍滨遗老,自己作了万余字的传,不再和别人相见。整天静坐,这样过了将近十年。政和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年间,谥为文定。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