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关于“皖派”,问题不少,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

说完文彭,当然要开始说他的一众弟子。我们已经说过,邓散木先生在介绍明清篆刻流派时,限于时代,也限于他手头资料的局限性,对于印人的流派归属划分并不完全正确,所以,当我们读何震章节时,也应当随时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
(邓散木《篆刻学》皖派章节书影)
文彭最著名的弟子是何震。邓散木先生认为何震是“开皖派者”,称“何震(字主臣,号雪渔,一号长卿,安徽新安婺源人),浑穆不及三桥,而苍劲过之,广交蒯缑,遍历边塞,自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一印为荣,篆刻一艺,见重当时,殆无伦比。尝谓‘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这是何震的重要理论,他强调印人要在文字学方面下苦功夫)何藉新安,故世称皖派。”
(何震的印面)
邓先生认为“皖派”的名称源于何震是新安人,我们需要细细说说这个“皖派”。
黄宾虹在《新安篆刻之学派》称这一路印人为“新安派”,沙孟海先生在《新安印派简史》里又说:“新安派,亦称黄山派,徽派,皖派,皖宗,是历史上印学两大派系之一(另一路是西泠印派,亦称浙派,浙宗)。”这里分派都是使用地域名为流派名。
清末的王世又在《治印杂说》里说:“迨至有明文寿承(彭)、何雪渔(震)相继辈出,力能返古,允为一代宗匠,是为皖派之祖。”也就是说不管这一派叫徽派还是新安派,或是皖派,这一派别的起点在文彭与何震并不错,文彭的作品基本没留下来,这一派的起点基本上就是何震,这并无问题,问题在下面——是邓先生所举的一众印人:
“得其传者,梁袠、苏宣、朱简、汪镐京、江皜臣、程林、金光先、文及先及程原、程朴父子、汪关、汪泓父子等十数人。”
看这些人,梁袠当然没有问题,他是何震的直传弟子,但苏宣就有问题,朱简问题更大,江关、汪泓印风更与何震相去甚远,这一众印人要细细分析一下:
先说苏宣。朱简曾经写过一本《印经》,这是中国篆刻史上最早的“流派说”著作,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话:
德、靖之间,吴郡文博士寿承氏崛起,树帜坫坛,而许高阳、王玉唯诸君相与先后周旋,遂尔名倾天下。何长卿北面师之,日就月将,而枝梧构撰,亦自名噪一时。嗣苏尔宣出,力欲抗衡,而声誉少损,乃辟东海一隅,聊且夜郎称大。
实际上,文彭是鼻祖,是独立一派;何震“枝梧构撰”,又一派;苏宣“力欲抗衡”,是又一派。万历初年的印坛,实际上就是三足鼎立的局面。甚至朱简还给每一派起了名字,将时下印人也各自划归派别,大致如下:
文彭的“三桥派”:璩元玙、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等;何震的“雪渔派”: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梁千秋、陈文叔、沈子云、胡曰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等;苏宣的“泗水派”:程颜明、何不违、姚叔仪、顾奇云、程孝直等(均出《印经》)。大致如图:
(万历初年的印坛)
朱简是同时代人,他的划分应当相对更准确可信一些,他这里给派别定名,是按照开派人的名号,而不是按照地域名。不管叫什么派,苏宣的派别虽然实力不大,但其印风是与何震抗衡的,显然不能归属在何震的门下。
但苏宣为什么会“声誉少损”呢?因为苏宣最早曾是何震的弟子,后来何震引他拜见文彭,文彭极喜爱苏宣,于是收苏宣为自己的弟子,这一下,苏宣成了何震的师弟,这样的身份跳出来反对何震,自然让很多人看不起。但如果细细考察两人的印风,苏宣的印风要平和得多,这跟何震的猛利是完全不同的,朱简把苏宣另列一派,不但说得通而且很合理。
(何震和他的作品)
何震成名早,且老师是文彭,又遍历天下,自然跟随者众多,所以才会有周亮工在《印人传》中所说:“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尽归黄山,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这样强大的实力,苏宣被人排挤,非常正常,但苏宣的印,也很可观。
(苏宣和他的作品)
再说朱简。我们可以肯定朱简不是何震一路,虽然他自己在划分派别时没有提到自己,但是韩霖在朱简的《菌阁藏印》序言中说:
“何长卿一生伎俩,不过刻画形似,遂名噪一时。乃后之人,又取何氏而摹拟之,何异谈诗者摹拟七子,七子而后所摹拟者又某某也。”
这至少可以证明,朱简请来做序言的人是不看重何震的,并且这序言得以流传,足见朱简同意这种看法;更何况,朱简在自己的作品《印品·发凡》里有这样一段:
“长卿板织,歪斜并作,迩时石灾,斯又元人所不为,安望凌秦轹汉哉!”
这就更激烈了,何震一派刻印,简直就是“石灾”,这是极端的看不上啊!
(朱简和他的作品)
很明显,朱简更不该划归在何震名下,更何况,朱简最出名的是他的“碎切”刀法(这种刀法直接启发丁敬开启了浙派,这件事,后面说“浙派”时会说),跟何震不管不顾的长程冲刀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苏宣也罢,朱简也罢,只要看看作品,就很容易看出他们的印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将他们划归在何震名下并不合适的。
最后说说汪关。如果细细品味作品,汪关的典雅、整饬与何震的猛利、生辣完全背道而驰。印风是由一个艺术家的性格决定的,而性格取决于一个人的生平经历,人生遭际,何震的粗犷奔放,苏宣的平实拘谨,朱简的特立独行,汪关的温文尔雅性格分别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印风(他们每个人的具体人生经历,请参看拙文《印人传》系列)。
(汪关和他的作品)
实际上,汪关印风足可自己开宗立派(就是娄东派),后世的林皋(鹤田派)、赵叔孺、陈巨来,均从这一路而来。在篆刻史流派划分方面,李刚田、马士达两位先生的《篆刻学》里提供的表格更为合理些,如图:
(李刚田、马士达《篆刻学》中的流派表)
当然,邓先生之后讲的“梁袠旁传皖人邓琰,以圆劲取胜,是为邓派之开山主”是有道理的。因为邓石如的“邓派”的确受梁袠的影响不小,不过,那是后话了,到“邓派”时再说。
(0)

相关推荐

  • 明清时期有哪些篆刻名家与流派?

    明清篆刻流派图例 吴门派:文彭 文彭(1498-1573年),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承,号三桥,文征明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对文字学.篆刻深有研究,被后人称之为流派篆刻的「鼻祖」.文彭所刻印,早期以象 ...

  • 韩天衡:我对篆刻艺术的几点认识(上)

    我对篆刻艺术的几点认识(上) 韩天衡 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总体讲呈高.低.高的曲线.周.秦.两汉是一高峰,魏晋以降,渐趋式微.至明末则印起八代之衰,又生一重高峰.这也是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里未曾有 ...

  • 皖派篆刻

    皖派篆刻,中国明清时期的篆刻流派.代表人物:何震.苏宣.程朴等,亦或以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为代表. 邓散木在其<篆刻学>中说:"开皖派者,为三桥高弟何震."&quo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 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边缘”的处理方法

    这一节是章法这一大章中的最后一节.讲篆刻作品中,印章"边缘"的处理方法和基本原则. 印之有边缘,犹屋之有墙垣也.大抵白文印多于四周略留空地,以当边缘,比如: (白文印逼边的处理) ...

  • 细读《篆刻学》:拓边款

    治印完成,其印文固不难藉印泥显于纸上,若同时欲将印侧所刻款识亦显而出之,则拓款之法尚矣. (拓边款) 拓款是篆刻的最后一个步骤,如何拓边款,邓先生<篆刻学>本节内容就讲拓边款这件事: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