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转行到底晚不晚?
富兰克林说: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
这里的死,当然不是指肉体的灭亡,而是指精神上的彻底投降。有的人20多岁进了一个单位、公司,接下来的几十年,他们就在极小的生活圈子、工作圈子里拼抢极其有限的资源,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其所在圈子以外,其所在城市、国家以外的天地极其广阔,但是最适合拼杀的年龄已经过去了。
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包括北上广深杭也是一样,他们的统一标签是:保守,害怕变化,永远希望有万全之策来解决问题。
可是,这世界的解决之道从来就是:勇猛者上路,只做好了70%甚至50%的准备,然后一路将敌人打得丢盔弃甲,靠获取的装备来取得最终的大捷。当然,也有勇猛者半道崩俎,可是,他们的结局不会比永远畏缩不前者更差。
从来没有准备好了才上路打仗的,何况即使准备好了,也未必能取胜。
说两个真事:
某友,女性,单身妈妈。带着孩子闯美国,孤苦无依,咬牙打拼,如今在美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衣食无忧,年龄在40岁上下。
某前同事,遭遇大难归来,创立公司,一路遭遇诸多危机,最终获得平稳发展,如今也是40多岁。
所以,当有人问我:40多岁可以转行吗?我总是想起这两个励志故事:
一个英语并不好的单身妈妈去美国独自打拼,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你敢吗?你能吗?
一个遭遇大难的男人不甘平庸,扛起了创业的重担,解决了好多人的饭碗问题,你敢吗?你能吗?
你可能会说:我不敢,我不能。
好的,我完全理解你,那么咱们不做那么高难度的事情,咱们来实施降维打击或者平行前进:做好你自己,在你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无需去到异国他乡,无需历经劫难,可以做到吗?
应该可以。
方法很简单,首先找一个相对精细、垂直的领域去下苦功夫。为什么要相对精细、垂直?因为你要用最大力量去学习,这样产生的压强最大,最容易突破。千万不要学某些人,什么都学,什么都有兴趣,结果到了一定年龄,除了一张嘴,别无所长。
靠资源吃饭的人,绝对难发大财,甚至会越吃越穷,靠专业吃饭的人或许也难发大财,但是只要这个专业不被边缘化,饿肚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果你现在40岁了,你不大可能会选一个被边缘化,或者会被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挤压的专业吧。
其次,一定要请教专业人士,每周用几个小时去安静思考、复盘。把你和那些厉害角色的每一次交流、对话反复咀嚼。专业人士有实践经验,有理论框架,和他们聊一次天,你会受益无穷。
你要养成一个自觉性,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先要理清思路,然后是带着问题去交流。真正牛的专业人士大多谦虚有礼,只有那些整天嚷嚷的“伪专业人士”才会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再次,学习、请教的目的不是成为那个“他”,而是要成为一个“我”。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诚哉斯言。
一旦开始上路,一定要有这样的目的:但凡有一点点可能性,一定要想办法生发出自已的框架、理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前行,不断去修正、提升、纠偏,要高度重视数据和资源的归集。
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混饭吃的工匠,而是成为行业大师,唯有如此,方能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无意中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少年时代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其真意,工作了十几年之后来看,其中真是字字珠玑——凡是我偷懒的阶段,必然消沉平淡,凡是我奋进的阶段,必然凯歌高奏。你吃过的苦,流过的泪,熬过的夜,没有一样会骗你。
最后,说说时间的问题。想40岁转行的人,估计你的行业已经全面陷入衰退,但是只要有一年的时间,你仍然有机会救自己上岸。根据几个人的综合经历来看,只要不是学高精尖的科技领域,基本上一年可入门,两年可达及格,三年已成专业人士。
也就是说,第二年的年头你已经可以开始在新的领域找工作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请忽略那些无助于专业精进的事情、人,因为你没时间,而且此前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说得更刻薄一点,他们是你前进的反作用力,那么,避开他们,做好你自己,从此以后,你已经在新的领域开始进发,放弃固有的圈子,放弃原有的所谓“人脉”、“资源”也是必然的趋势。
再次强调时间,如果你一把年纪了,还不能改掉玩游戏和打麻将的恶习,你基本就没救了,这两样太浪费生命了。我除了鄙视你,啥也不想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