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得不与孩子分离

摄影:李晶

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很容易精神感觉孤独、心理产生自卑、行为缺少约束,对他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面对柔弱无助的婴儿,都会怎么看都看不够;面对信任依赖的幼儿,都会怎么宠都宠不够;面对充满求知欲的少儿,都会怎么教都教不够;面对开始有自主意识的少年,都会怎么担心都不够,又怎么舍得转身狠心离开呢?

或许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或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许为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或许为了结束不幸福的婚姻,总会有些父母不得不与孩子分开一段时间,甚至是长久的分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多体会到自己的关心与爱,并将可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呢?

一、尽最大努力与孩子在一起

我的婆家在农村。那里,不少第一代留守儿童成家后,他们的孩子成为了第二代留守儿童。但是同时,我也看到了两个与众不同的家庭。

一个留守女孩,从小在孤独与无助中长大。当她有了孩子后,无论如何也不希望儿子再经历自己曾经的痛苦,于是说服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两人一起回老家工作。虽然收入比原来少,但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其乐融融。

还有一对夫妻,孩子出生后,他们开始也象周围大多数人一样,把他给奶奶照顾。但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他们发现奶奶根本管不了儿子。即使告诉奶奶应该怎样做,她也根本做不到。

为了孩子能够在自己的亲手养育下顺利成长,经过再三商量,妻子下决心回到老家带孩子,并在村里的幼儿园找到了工作。

有人觉得为了照顾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为了自己的发展与享受牺牲孩子,就可以理解和接受么?

对一些父母来说,用钱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并不难,但让他们放弃已经得到的机会与平台、享受与自由,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就十分困难。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城乡差别,只有责任心的差距。这也是我对以上两对夫妻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与尊敬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长期与孩子分离两地,是否应该反思:家庭与孩子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位置?为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你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二、尽最大努力与孩子多交流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爸爸,他长年生活在铁路建设工地。与一般打工者每年春节返乡不同,他一年回家三、四次,每次总是更多与儿子在一起。

一次看到儿子总与邻居家爱打麻将的孩子在一起玩,就决定在镇里贷款买了房子搬家;还有一次带儿子用一个半小时在雨天重走自己的上学路,让他体会自己曾经生活的艰辛。

在不能回家的日子里,他每周都给儿子打电话。怕工作忙耽误了,还会用手机闹钟提醒自己。

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王芳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加班。有一段时间当她发现女儿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开始有了焦虑、不满、甚至抱怨的现象时,就在家门上贴了一张很大的纸,让女儿在生气的时候使劲在上面画。

她还告诉女儿,自己不在家时,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跟妈妈交流。于是,她经常在枕头下、抽屉里发现女儿给她留的各种各样的纸条,比如'妈妈,我今天没考好'、'妈妈,我今天心情不好'、'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

虽然你是孩子的父母,虽然你心里也记挂着他,但如果长期看不到孩子,很少与他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就会与孩子的感情与精神渐行渐远。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当然主动与强势的一方。因此当你感觉孩子不喜欢与你说话,或者对你态度冷淡时,不是他不尊重你,而是你长期忽视他的必然结果。

所以,虽然你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或者陪伴他的时间很少,也一定要想方设法多与孩子交流,让他时常体会到你的关心与爱。

即使你不得不与孩子分离,也不要 '心安理得'地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他人,其中也包括独自陪伴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因为你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即使你与孩子聚少离多,也不要'眼不见心不烦',因为你今天逃避的责任,明天很有可能会加倍承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