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的日子》是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的一本暗杀类作品。看完全书一个多月后的今天,那个亚麻色头发代号为“豺狼”的杀手形象在我脑中始终挥之不去。
这是一部写于1972年具有时代感的小说,千禧一代需要借助强大的想象力去脑补那个没有手机、交通不便、乔装困难的半个世纪前,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所以当我爸告诉我他在20世纪80年代恰巧读过,我惊喜但丝毫不惊讶。
小说的好处在于,你跟着其中的人物,活过“几辈子”,而从别人的生活中映射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生出感悟。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好经历过一次药品申报的现场核查,很多点是契合的,于是我试着找到这本书和现场核查之间让我有共鸣的东西。但凡有一丢丢明察秋毫的意识,都能从小说非常靠前部分的一句话知道结局:刺杀法国总统戴高乐失败,但我还是如痴如醉的看下去。这就好比,大多数的情况下,你明知道现场核查的结果会是pass,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打个比方,你手里有一个未吹气的气球,你也见过无数个气球的模样,然而气球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你好奇,它究竟是个啥,没准是个葫芦或者小动物。于是,每一口气都那么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有人要刺杀你老板,他的代号叫“豺狼”,除此之外一无所知。正常的思路自然要从调查这个人下手,伴随着的是正常刺客的刺杀SOP,分步骤分析。现场核查的老师如果类比成“豺狼”,区别只是他们的目标是“不合格项”。根据现场核查要点,正常审计官的思路自然是前篇一律的。但每个老师来自的地区、工作的领域、专业背景、事先对企业的了解程度,统统关系到有限核查时间中的考察方向。所有相同的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参杂些个人因素在其中。如果用两句话概况小说的话:全线戒备,阻止刺杀。然而在这背后,却是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效率当前、日夜兼程等不计其数的工作,关键是在大boss极力反对的前提下。没错,有些老板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总统先生很刚,不希望公开动用戒备显得自己很软弱,就好比企业老板总觉得自己家的质量体系难道不是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核查吗?当然,要是不pass,吃不了兜着走。有些老板配合,做企业介绍,调配人员统统支持,有些就另当别论了。而各个部门也不是意识都那么强,有些就好比小说中的某些部门,不想趟浑水,更不想多做多错,或是牵扯其中的利益关系。当然每一次顺利通过,总是会在核查准备中找到小说中的警长那样的角色。他们也许是筹备委员会中职位较低的,但这丝毫不影响积极的准备和极高的风险意识,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正是有这样兢兢业业的人存在,才会将豺狼死死锁住。这是场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安全系统的战斗,虽然结局让人遗憾,但过程中豺狼的机警和智慧让人难忘。也许精英都有些偏执的成分在性格中,但如果豺狼可以保守的多预留一颗子弹在枪膛里,而不是自信的以为一发足以致总统性命,或许哪怕刺杀失败,也能逃脱。
谁会料到高高在上的总统先生会亲吻老兵呢?正是这一出人意料,躲过了子弹,救了一命。
过高的估计风险的确会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成本,但核查中永远比需要的过多准备,似乎是铁律。
意犹未尽的结局
在半个世纪前,作者竟能把故事的结尾写出个大彩蛋,还是让读者百般惊喜的。豺狼的真实身份也许是个谜,亦或是有什么政治目的,不得而知。结局也许是个新的开始。现场核查同样会随着法规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完善。也许不必深究,通过每一次积极准备而积累的经验,最终让企业具有超强的被检能力才是王道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