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解决问题:知识多了会添乱,常识却是指路的灯塔
文/破局三板斧
【破局三板斧】死磕问题,三招破局;以目标为终点,以问题为起点。·
这是首发在“今日头条”《学会解决问题》系列的第54篇文章。
纸上谈兵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法,然而自己带兵打仗却败得一塌糊涂,从此留下了“纸上谈兵”这句成语。
诸葛亮手下的大将马谡,也是兵法知识最丰富的大将,然而却轻松丢掉了街亭,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蒋介石手下出身黄埔军校的将领比比皆是,却败给了文化程度很低的解放军。
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例子。
除了战争,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精通各种管理理论与模型的MBA们,还比不过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因为这些MBA的老板却有可能是“小学毕业”(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就常常自称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
在商业世界,纸上谈兵的例子比比皆是。
常识
什么是常识?
以军事为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就是常识。
以商业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别人同样得到利益或者别人得到的利益更多,这就是常识。
李嘉诚没有读过多少书,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总算是能够看懂英文报纸。但是,但是并不妨碍李嘉诚成为香港富豪,李嘉诚凭借的是常识。
有一次,中国的一帮著名企业家,包括马云、冯仑、牛根生、郭广昌等人去香港拜访李嘉诚。没有想到的是李嘉诚竟然亲自到电梯门口迎接他们,亲手给每一个人递上自己的名片;在吃饭的时候,每一桌都留了一个空位置,李嘉诚轮流到每一桌与大家吃饭。这让中国企业家感受到了自己与李嘉诚做人的差距----其实李嘉诚只是亲自践行了“相互尊重”的常识而已,只不过有的人一旦权势财富在手就高高在上,忘记了这条'常识’而已。
另外,李嘉诚做生意还有两条常识:
第一条常识:让合作伙伴赚得更多一点。
第二条常识:永远不赚尽最后一枚铜板。
把握这两条“常识”,生意才能做得久一些;李嘉诚能够经过多次风浪依然屹立不倒,凭借的就是常识。
把知识学尽是“惊天动地”,“惊天动地”运用常识更能创造奇迹
假设一个人能够把世间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了,这肯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即便是做到了这一步,依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又能怎么样?
相反,如果能够把常识运用到“惊天动地”的地步,创造奇迹反而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娃哈哈”这么多年已经屹立不倒,凭借的可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宗庆后创建的“独一无二”的渠道,宗庆后创建的渠道能够把“非常可乐”卖到中国任何一个便利店,这可是可口可乐等巨头很多年都没有做到的。
虽然现在“非常可乐”已经在市场消失,但是在2000年的时候,甚至连乌鲁木齐这样的城市,居然只有“非常可乐”而没有“可口可乐”。
在供大于求的行业,充分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价格战,价格战必然导致行业整体性亏损。这时候的“常识”就是:如何才能让行业整体性盈利。否则,一味进行价格战最终将导致行业所有企业一蹶不振。
水泥就是这样的行业。价格从正常的每吨400元下调到每吨180元,没有一家水泥厂盈利,怎么办?因为水泥市场都是区域性的,这时候必须建立区域性的集团公司,或者“你收购我”或者“我收购你”或者“大家组建一家新公司”,这就是“常识”----只有变成一家人了才能够避免价格战。
中国建材集团就是凭借这样的“常识”,收购(重组)了近1000家水泥厂,形成“南方公司”“西南公司”等区域性“大公司”保持了大市场的价格稳定。
商业的常识
我知道自己的火锅店的味道没有什么特别,而且价格也做不到最低,能够做的就是把服务尽可能做好。
做服务需要很高成本?别人已经到你店里排队等待吃饭了,你招呼一声,提供点水果点心,擦擦皮鞋,做个指甲,还不是应该的吗?
这是海底捞的商业常识。
常识,能够解决大问题
IBM一年亏损80亿美元,郭士纳走马上任。
郭士纳是一家饼干企业的CEO,没有IT行业的知识与经验,但是他根据自己的常识----郭士纳说自己在运通担任经理的时候就是IBM的客户,可是IBM违背了“尊重客户,服务客户”的常识,一幅高高在上救世主的样子。
IBM怎么才能够扭亏为盈?IBM不需要发明革命性的计算机或软件,只要回到“尊重客户服务客户”的常识即可。
经过拜访客户,IBM发现客户需要一套应对未来商业竞争的方案,需要IBM这样的公司提供咨询、集成、培训服务(IBM有商业经验,有硬件经验,有软件经营)。
IBM提出了“电子商务”概念与“四海一家的解决方案”,迅速摆脱亏损走向持续盈利道路。
“外行”的郭士纳,凭借的是“常识”。
因此,遇到商业问题,尤其是重大的商业问题(甚至决定公司生死),不要寄希望利用知识发明革命性的产品,而是要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