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以“紧”为用,以“松”为养!

天下之道,一张一弛。松紧有度,动静相宜方为正途。武术以“紧”为用,以“松”为养。“紧”是功力增长的“引擎”,功力的产生和增长是“紧”的结果。武术中的“松”为养,是对“紧”造成的身体气血的损耗和紊乱所进行的修复和调整。“松”是重要的,但有“松”无“紧”没有丝毫用处。“松”是永远松不出功夫来的。
“紧”是武术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什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颈提顶”“空掌涵足”,什么“三顶”“三抱”“三圆”“三撑”等等,都是“紧”的体现。“泥犁行”“水中游”“反挑灯”“八面相争”“抱球”“撑胀”等等意念假借都是为了找“紧”和增强“紧”而采用的方法。
与“松”相比,“紧”做起来比较不容易。“松”是不做,只要放下就行。而“紧”是做,怎样做怎样做好需要用心体会才可以。有很多人也知道“紧”,但不知道如何做“紧”如何做好“紧”。尤其是在武术圈大刮“松”风的时候,更是一片茫然。欲松又欲紧,欲紧又欲松,不知如何是好。
武术以“紧”为用。“紧”是功力产生增长的“引擎”。“紧”的越强,马力越大,功力增长越明显。我们对“紧”的处理上第一点就是要做到充分的“紧”,要“紧”到位,要有明显的“紧感”,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怕紧大了就“僵了”,所以只是稍微有一点“紧”的意思。这完全不够,这种认识是当下这股“松”风造成的。武术中的“紧”是“撑拉拔伸”形成的“紧”,是“关节紧张肌”收缩形成的“紧”,不会影响到运动肌的工作,如何紧都不会僵。
做到充分的“紧”后,第二点就是在快速运动变化中如何保持住“紧”。这一点做起来比较难,也很少有人注意,现在几乎没有人做到。很多人都站桩,在站桩的时候大多人能“紧”得住。但是一运动尤其是快速运动就“紧”不住了。“紧”是武术的基本身法,是贯穿在整个运动过程之中的,不是仅仅在站桩时才要求如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紧”都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在运动中“紧”得住,肢体各部才能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协调如一完成各种运动动作;只有“紧”得住,肢体各关节才能具有强大的支撑力,才能具备沉重浑厚饱满的力量。
以上肢的“紧”为例,说说“紧”的做法。上肢的“紧”是由“含胸”“沉肩”“坠肘”“挺腕”四个方面构成。首先要找到“紧”。通过各种意念假借的方法找到“紧感”。这个“紧感”是上肢“牵拉拔伸”时肌肉拉长,关节紧张肌牵拉附着于关节处的肌腱产生的“牵拉感”。有了“牵拉感”就说明找到“紧”了。找到“紧感”后然后再用力使“紧感”加强。紧到位的时候牵拉感强烈,有明显胀的感觉,跟直腿抬高时腿后大筋牵拉产生的胀感是一致的。找到充分的“紧”后再找运动中的“紧”。在上肢充分的“紧”的基础上做直拳发力动作。人在不动的时候容易“紧”得住,但往往一活动就“松”开了。
第一点表现在“含胸”含不住了。当发力时前手回收,这时伴随着前手的回收该侧肩也随之向后打开。我没见过一个人在快速发力时能“含”得住胸,包括所有的所谓“大师”。这个“含胸”不难,做不到是因为没人能认识到“含胸”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里我说说“含胸”的作用。“含胸”很重要,它的作用:一,把上肢和躯干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使躯干的力量能充分的传递到上肢;二,加强肩部力量;三,使躯干左右联系加强,以左顶右,以右顶左,使身体左右的力量形成一体。如果胸“含”不住,一是肩部的力量不能充分加强,二是躯干的力量不能充分传递到上肢,三是身体左右的力量不能形成一体。所以说“含胸”的作用很大,一定要足够重视。
我再说第二个紧不住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意识问题,只要用心不难解决。第二个问题是“紧力松弛”。人在不动时容易紧得住,但运动时关节紧张肌就会不由自主的放松,导致“紧力”下降。这是由于大脑对运动肌神经和关节紧张肌神经不能精确调控产生联动反应所致。这个改变比较难,需要反复练习。在保持住“紧”力后,反复做缓慢的直拳发力动作,直到“紧得住”时再加快速度,再找“紧”。逐渐将速度提高,等到速度达到极致时还能“紧的住”,就说明“紧”合格了。上肢在运动中“紧得住”,就跟向高处蹬腿,后腿大筋受到牵拉产生的感觉一样,随着上肢的伸展,牵拉刺激形成的胀感也随之加强。
紧”所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上肢如能“紧”得住,每天练习半小时,在几个月内就会有巨大的变化。原来感觉松散轻弱的胳膊,会感觉变得饱满坚实,如同提了铁锤般沉重,却又非常轻灵。

THE  END

编辑:小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