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漫谈:爆炸反应装甲

爆炸反应装甲又被简称为反应装甲,行内又称是ERA,即Explosive Reactive Armor的缩写。它是现代坦克装甲车辆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防护装甲。


我军59-D坦克加上爆炸反应装甲后其防护力大大


自从坦克走上了战争的舞台,“甲―弹”之争就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方面想尽一切方法提高装甲的自身防护能力,而另一方面则不断地提高其火力击穿能力。

最初的实战坦克(英国的“大游民”坦克),其装甲厚度仅为5-10毫米。二战初期,一般的坦克装甲都在50-60毫米左右,到了二战中后期,坦克装甲的厚度随着反坦克炮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不过,这种增加防护力的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装甲越厚,则坦克的总重则越重,这就导致了它不但要求有更高功率的坦克发动机,同时也对其传动、行动部分的部件材料、工艺水平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这类坦克重量过重(如二战时期德国研制的“鼠”式坦克,重量达到了188吨),使得它几乎无法通过任何通用桥梁。当然,这又进一步会衍生出机动性差、可靠性弱、保障性高等等不足。因此,二战后世界各国都不得不在提高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性上另辟蹊径。除了复合装甲之外,反应装甲的理念也应运而生。

俄军T-72坦克上的反应装甲


据资料记载,最初提出“反应装甲”概念的前苏联的专家(1949年),不过由于他们试验若干次后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放弃了研究。将其变为现实可用装备的是以色列人,他们完善了德国人在两层钢板之间夹入钝感炸药的设想,经一系列的试验和试装后,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种装甲,实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自此,这种装甲技术引起前苏联、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关注,并在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爆炸反应装甲采用类似夹心饼干的基本结构:最外部是一层钢面板,由此向里是惰性炸药层、惰性材料层(一般由金属铝或陶瓷等复合组成),最贴近主装甲的部分是另一层钢背板,使用时将其类似于贴瓷砖一样固定于坦克装甲车辆主装甲板外。

它的基本原理:当反装甲弹药(主要是穿甲弹、破甲弹)击中反应装甲时,就会诱爆其内部的惰性炸药,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及反应装甲甲板所产生的破片都会对这些反坦克弹药产生干扰、破坏效应,进而降低其击穿装甲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车内乘员的作用。而当其它弹药(如枪弹、炮弹破片等)击中装甲时,则很难引爆其内部的钝性炸药。


反应装甲防护原理图


爆炸反应装甲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效果较好。爆炸反应装甲既可以用来防破甲弹(反坦克导弹、火箭[RPG]类),也可以用来防长杆穿甲弹,总体来说,防破甲弹的效果要好于防穿甲弹的效果。其防护效能主要取决于反坦克弹药命中某块反应装甲时的角度、位置以及速度等。其二,经济性优。爆炸反应装甲造价低,简便易用。在军队平时训练时,完全可以拆卸下来,这样,车体重量减轻,车辆的耗油量就会相应地降低。在作战前,可依据敌情的不同而决定是否加装这种装甲,或灵活选择在什么部位加装装甲。其三,装拆方便。爆炸反应装甲失效后,可快速、灵便地在原位置上再装上新的装甲。迅速恢复坦克装甲车辆的全面防护力。

爆炸反应装甲也存在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它在一些自身装甲较薄的车辆上(如汽车类)不能使用。二是其爆炸时,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与坦克装甲车辆徒步协同作战的步兵造成一定的威胁。

串联战斗部示意图(PRECURSOR:前战斗部,MAINWARHEAD:主战斗部)


当然,对爆炸反应装甲也并不是没有办法对付,“一物降一物”在武器装备上永远适用。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装甲的存在,才又进一步推动了反装甲弹药的研制,其中串联装药的反装甲弹药就是为其量身订制的。这种弹药主要运用于反坦克导弹上,它在构成上有两组装药,第一组装药用于击穿反应式装甲,而第二组主装药主要用于穿透主装甲。

不过,现在的反应装甲也随之出现了内置两层或多层钝性炸药构件的反应装甲。看来,甲弹之争还将继续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