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劉夢溪先生推薦的三本書
作者
刘梦溪先生,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1996)、《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韩文版,2015)、《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陈寅恪的学说》(2014)、《当代中国之传统与现代的变奏》(新加坡青年书局,2014)、《马一浮与国学》(2015)、《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2015)、《红楼梦的儿女真情》(2016)、《学术与传统》(上中下三卷,2017)《七十述学》(2018)等。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向浙大人文学科的各位同学推荐三本书。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张荫麟的《中国史纲》。
三、钱鍾书的《七缀集》。
按学科分类,冯友兰是哲学家,张荫麟是史学家,钱锺书是文学家。但他们都是通儒,通古今,通中西,打通文史,道究天人,是他们为学的共同特点。
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四十年代末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英文讲稿,出版后影响深远,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思想的入门书。中文版是他的弟子涂又光翻译的,经过作者修订认可,多家出版社都有出版。建议大家选择2013年的北大出版社版,该版至2018年五年间印了三十四次。推荐此书的原由,在于此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年轻学子进入中国传统思想世界的最方便的法门,颇有一卷在手,一通百通之效。
张荫麟(1905-1942)的《中国史纲》,抗日战争前夕开始酝酿,写成于1940年,当时他三十五岁。碰巧的是,那时他刚好任教于战时西迁遵义的浙江大学。这本书,他是作为通史来写的,但仅写到东汉。篇幅不大,只有十五六万字。可是直到今天,无人不承认《中国史纲》是20世纪的史学经典。特色是史述准确,取材精要,识断高明,资料考证不带入文本,语言明白晓畅,是一部可以轻松阅读的史书。作者重视史学著作的文化价值,提出科学的史学和艺术的表达相结合的史学撰著期许。此书不仅史学专业诸生,哲学和文学专业的学子,也应作为必读书。可惜张荫麟只活了三十七岁,《中国史纲》完稿的两年后就离开了人世,钱穆、熊十力、陈寅恪、钱锺书等大学者齐来著文,为学术天才的英年早逝声声叹息。
钱锺书(1903-1998)的《七缀集》是一本小书,收作者七篇文章,篇篇有味道,希望大家通读、细读、精读。如果还想拣择,其中的《诗可以怨》、《中国诗与中国画》、《通感》、《林纾的翻译》是必读的,万万不要放过。尤其《通感》,是本书的题眼,至少需钻味三遍以上。所谓“通感”,是指诗文艺术描写中官能的交错感觉,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彼此交错感通,颜色好像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也显得有重量等等。《中国诗与中国画》则阐释的是诗画同源的理论。岂止诗画,小说叙事有调式,建筑结构有乐感,文学中有艺术,到处呈现的是一致百虑、寓杂多于统一的审美生成则例。《林纾的翻译》,钱先生想告诉我们,将一国文字翻译成另一国文字,最恰当的比喻莫过于视其为做媒似的缔结“文学因缘”。翻读此书,手到眼到之处,到处可见胜义纷呈,妙语如珠。
好好读这三本好书吧,亲爱的同学们。
2021年4月17日于马一浮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