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世上灾难越多,人们就更有理由去创造美
《乡愁》的意指性直截了当,是一部对精神深处探索的电影,影片中所展现的内容有很多成分是在表现塔尔科夫斯基自身。
《镜子》拥有浓重的作者个人印记,这阻碍了一般观众理解接受它。观众会觉得电影中有着太多的象征或隐喻。影片是导演对自我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展现。
《牺牲》通过荒凉的景物、晦涩难懂的对话以及人们对转瞬即至的灾难的恐惧营造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荒原的意像,一种让人窒息的压抑。
处女作即爆发出惊人的诗性特质。梦境几乎成为了塔氏之后所有电影中必然出现的元素,虽然相对原始,却也无比美好。无论是立意还是调度都略显青涩和稚嫩,但没有血雨腥风,未放一枪一弹,总体仍不失为最奇特的战争片。
《飞向太空》相对于1972年版增加的一个特别之处是着重强调了视觉效果,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将具有生命力的'海洋'运动制作出了摄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塔可夫斯基式的画面,却是教人屏息的典型塔尔风格,妙笔一挥预告一个集体农场如何走向灭亡。七个半小时的每个镜头,个个都是不朽──没有想当然的静止,而是自有一种有机的内在节奏。像小津和德莱叶,塔尔深谙长镜头的真谛。这是必须去经历的,一生难逢的观影经验。
这是影史上唯一一部仅出现片头字幕就获得热烈掌声的电影,极致长镜头美学令本片成为探索哲学精神的灵肉合一之作,实验性风格极为浓烈,映照尼采发疯的本源。
非常美的黑白摄影带着一种诡秘的冷调。特别喜欢开头的星球旋转那一段,还有一些关于音乐的叙述,充满哲思和寓意。但几个简单苍白的镜头却萦绕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性,非常不简单。
《来自伦敦的男人》具有一种旁若无人的自信和举重若轻的艺术表现力,恐怕其他导演,谁也不能将这两种手法运用得如此自如。
—--The End--—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