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案也讲人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胡适曾说:包公“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民间的传说将各式各样的断案故事都射到他身上。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曾指出包公是文曲星的转世,他与狄青和一文一武开创了北宋的全盛时期。
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以包公为主人公。相传为文曲星转世,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称号。但是在历史中,他的皮肤并不黑,只是为了塑造铁面无私的形象,剧中才把它的脸变黑,到了现在许多人反而认为他原本就是黑脸。
民间传说包公任开封府尹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与有足智多谋的公孙策和“御猫”之称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之南侠展昭为左右文武助手,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在皇室,有八贤王赵德芳撑腰;在朝廷,有丞相王龄为其后盾,并拥有太祖(赵匡胤)御赐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连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都得畏他三分,因此不论皇家贵族、朝野官宦,乃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均使正义得以伸张,真正落实“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开封府大堂,有常设三口铡刀:龙头铡(火龙铡)专铡无道谋逆之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文武贪浊污恶之百官,而狗头铡(犬头铡)专铡穷凶极恶之平民百姓,三口铡刀亦有先斩后奏之权。传颂的案件包括《铡美案(铡驸马)》、《狸猫换太子(打龙袍)》、《铡庞昱》、《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陈州粜米》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拦路喊冤(趁包公坐轿出巡时拦路向包公申冤)、击鼓鸣冤(传说开封府公堂门前有一鼓,任何人击鼓后,包公便会升堂聆听喊冤者的冤情)。
传说包拯审案不分昼夜:夜审阴,日审阳,亦即其晚上灵魂出窍,到阴司审判鬼魂,所以民间流传的包拯肖像,都在额上画一枚弦月。华南地区有传说谓包拯死后被封为十殿阎罗中的五殿森罗王。
北宋民间笔记《闻见前录》有孤证纪载,考获进士的章惇寄居在长辈家中候任期间,与长辈之妾私通而被撞破,翻墙而出时踩伤一名老妇,而被捉往告状。包拯见章惇为新科进士,怜惜他寒窗苦读多年,就无定其罪,只著章惇赔偿老妇私了。只问踩人案,不问通奸案。根据宋律,私通长辈妻妾至少定罪两年徒刑。
另记,有位深得包拯任用的下属王尚恭在开封府下辖武阳县担任知县。一次数名百姓上访,控诉王尚恭徇私害民,请求包拯作主。包拯得知为状告者为王尚恭后,不知怎么最后判断认为告诉者无理,就派人将百姓驱逐。
以上故事无人知亦无其他史料记载,只有作为孤证了。
不过,包拯成为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从二品枢密副使)后,衣着饮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时”,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间谚语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为人严正,殊少笑容,时人以“黄河清”比喻包拯之笑。曾与包拯同朝为官的欧阳修、司马光,乃至后世如朱熹、刘敞等,对包拯都有正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