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组织】不是保险!好归好,却藏着3个陷阱!

每当有人跟我说他“买”了某互助,问这份保险怎么样的时候,我都特别无奈。
再说一遍:
那只是网络互助计划,不是保险!
互助计划只有加入这一说,没有买和卖。
那互助计划到底是个啥?和保险有什么区别?有坑吗?
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些问题。
什么是【互助计划】?
【互助计划】就是保险的原始形态。
通常由一个人或组织发起,按照“风险共摊”的原则实行。
就是所有加入了这个组织的人,谁要是发生了约定的重大疾病,我们就每人给他一笔钱。
几乎每一个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巨头,都有属于自己的互助计划。
从性质上来说,【互助计划】绝对是公益性质的项目。
但实际来看,这种互助模式其实是保险发展历程的一种退步。
好归好,却有3大弊端。

1、【互助计划】做不到“刚性兑付”
很多人不理解“刚性兑付”,简单理解就是: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风险,都有兜底的能力。
这也是现代保险制度最大的优势:
已经成型的科学经营方式,和中国银保监会的兜底政策支撑。
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保险产品上市前,会经过精算、产品风险定价、费率厘定等步骤,确保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稳赚不赔。
2、保险公司每一份卖出去的保险,都会预先提取出来一部分做“责任准备金”,这部分钱只能用于理赔。
3、保险公司背后的兜底政策,包括
“再保险”公司对高危承保风险的二次分摊;
银保监会的季度偿付能力考核;
《保险法》关于极端情况的处理规定;
终极兜底BOSS【保险保障基金】;
......
以上所有条件综合在一起,才能保证保险公司卖出去的每一份保险,都能“刚性兑付”。
而【互助计划】其实是“民间活动”。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民间活动”。
没有任何兜底政策,也不受《保险法》保护,更没有银保监会的监管。
这种模式想要保证理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有没有持续不断的新成员加入。
因为互助计划的理赔方式是:这一期参加的人里面,有人申请互助金,其他人才需要分摊费用,如果没人申请,就不用分摊。
那么问题来了,人是会变老的,随着年龄增加患病概率也会增加,这就导致理赔的人数越来越多,互助成员需要分摊的费用也就越来越多。
比如相X宝,从一开始的每人每月分摊几分钱,到现在每人每月分摊几块钱,涨了50多倍。
分摊费用上涨,肯定会有一批人退出,这很现实。
不信你就去网上搜一搜互助组织,看看出来最多的是不是“怎样退出”之类的问题。
而且,更愿意主动退出互助组织的,一定是低风险的健康群体,反之高风险的老年人或亚健康人群往往不愿退出。
这就导致参加互助计划的人越来越少,但每个月申请互助金的人却不见得变少,每个人每月分摊的金额就变多了。
如此恶性循环,早晚会出问题。
2、【互助计划】理赔纠纷难维权
刚才说了,互助计划不属于保险,所以不受《保险法》约束,银保监会也管不着。
唯一的规则制定方,只有平台,最终解释权也归平台所有。
买过的保险如果出现理赔纠纷,《保险法》就很偏向消费者的利益,还有银保监会可以投诉,更有让保险公司叫苦不迭的“两年不可抗辩”条款。
尤其是当消费者起诉到法院,大多数情况下,不该赔的案子最终也赔了。
而互助平台的理赔纠纷赔不赔的结果,是公布出来让大家投票。
单是这一步,就会让很多人选择放弃。
因为公开隐私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对患者和家属都会带来难以预测的伤害。
而且陪审团制度是脱离了法官和律师的“人治”方式,大多数陪审员并不是相关专业人员,很难保证足够公正。
同情心、对事实缺乏客观认识、舆论影响、被带节奏、缺乏医学知识、脱离条款等等。
只要是人做决策,就会受到类似上面的各种干扰,导致本来性质一致的拒赔案件,最终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即便患者不服起诉到法院,也只能按照互助组织的条款来争辩,不适用《保险法》,缺乏相关法律保护。
总而言之,互助组织的理赔纠纷维权问题,很难,非常难。
3、【互助计划】不稳定
互助计划比起保险公司太不稳定,容易倒闭解散,原因有三。
1、经营方法难以持续
刚刚也说了,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成员加入,就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互助金难以兑付,最终倒闭解散。
2、没有兜底政策
3、互助平台有严重的“逆向选择”风险
这里来好好说说第三点。
由于互助平台每个月分摊的金额很低,最多也才几块钱,试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就会导致很多高风险人群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加入。
比如老年人、已经患病的人群。
他们加入的初衷就是为了“赌”,赌自己能不能顺利获得理赔。
要知道,互助计划的每一个案子可都是“全案调查”,包括面访、走访可能就诊医院、医保记录、体检记录、身边亲朋好友走访等等。
这些都需要成本,你每个月分摊的互助金里面,就包含了这一部分的费用。
而年代久远的医疗记录很多都查不到,更多偏远地区的医院更是没有联网,查起来成本高不说,也很难有什么结果。
查到了拒赔,调查费用大家均摊。
查不到理赔了,调查费用和互助金大家均摊。
怎么算,这些高危人群都不亏。
买单的,永远是身体健康没有申请互助的成员。
也难怪有这么多人想要退出了。
为什么各大平台依然推出【互助计划】?
既然互助模式已经被历史验证过注定走向失败,为什么各大平台依然推出互助计划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其背后的商业价值。
很多事情从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就都能想通了。
据中国保险协会2018年的参保数据显示,我国人民的商业保险覆盖率还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商业保险覆盖率通常在50%以上。
参照这个数据,中国保险市场起码还能翻5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险市场的潜力无穷。
再加上跟健康有关的周边产品,比如医疗资源、保健品、体检等等。
这是一条潜力无限的产业链。
那互助计划的“低成本、低门槛”特征,就很适合作为一个“获客引流”的方式。
既能起到灌输“保险理念”的作用,又能通过互助计划获得海量有保障意识的用户。
你可以把每一个加入了互助计划的成员理解为“潜在客户”。
平台可以通过推送保险产品、保障升级、安插投保链接等方式,向加入的用户销售保险,完成客户转化,达到变现目的。
你以为这是公益,实际上,公益就是最大的商业。
总结时刻
说了这么多,你可别理解为我不让你加入互助计划。
实话说,我很佩服发起互助组织的商业鬼才,这完全是一条“多赢”的路子。
对老百姓来说,可以用一笔极低的成本,来杠杆起一笔高额的互助金,很适合作为个人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
对于平台来说,获得了庞大的客户资源和流量。
对于健康周边产业来说,多了一种合作方式。
对于社会来说,互助计划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大病人群的经济压力。
但互助计划背后的隐患同样不可忽视。
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互助计划背后的局限性和缺陷。
最怕就是有人真的把互助计划作为主要保障手段,并且认为这就是保险。
我觉得,互助计划就像是吃饭时的“凉菜”,有非常好,没有也能接受。
互助计划值得加入,但不能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