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赋》(十六) 相如有完璧之慨
《奇石赋》(十六)
相如有完璧之慨
无价之宝——和氏璧,被楚文王所识,传至楚威王时,威王将它赏与相国昭阳, 昭阳在赤山设宴庆贺,席上众人观看山下潭中大鲤窜跃时,和氏璧竟不翼而飞,昭阳疑为食客张仪所窃,百般拷打,仍无下落。五十多年后,和氏璧竟被赵惠文王所获。秦昭王知悉后,遣书赵王,愿以十五城交换,赵王命蔺相如携璧赴秦,这就是本篇要介绍的“相如有完璧之慨”。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原文略)。
史记·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秦昭王自恃国力强盛,许诺以十五城易璧,赵国是小国,如不换恐激怒秦国而遭攻打,如换则又怕秦王不与城池,蔺相如果断地承担携璧赴秦的使命,当他在秦国献璧后觉察秦王无意付城而想强夺和氏璧时,义愤填膺地痛责秦王背信弃义、以强凌弱,并怒发冲冠的说:“现和氏璧在我手中, 大王如硬要抢夺,我的头将与璧一道撞碎在柱子上。”慷慨激昂,视死如归。随后,蔺相如便以受宝人要斋戒五日为由,偷偷遣随从着便装携璧从小路返回,终于完璧归赵。
蔺相如向秦王献和氏璧
据史书记载,卞和献璞被刖二足,秦王许诺以十五城易璧,相如完璧归赵,都是真实的历史。一件可藏于衣襟之内的和氏璧,秦王竟然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如此价值,真匪夷所思!那么,这旷世稀珍到底是什么种类的宝石,“归赵”之后其命运如何?现如今它又在何处呢?
关于“和氏璧”,唐末五代道士杜光作过这样地描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这就说明“和氏璧”能变色,能变色的宝玉石种类较多,如翡翠、拉长石、月光石、天河石等,“和氏璧”究竟属于哪一类呢?
章鸿钊遗著《石雅》
中国地质学先驱章鸿钊在其遗著《石雅》中,对发蓝光的月光石作了这样地描述:“秋月清辉,湛然莹洁”。并初步认定“和氏璧”即是产于湖北(楚)境内漳南、竹山一带的斜花岗岩自然晶体变种月光石。但是,他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和氏璧”是有璞之玉,而月光石是自然晶体,乃无璞之玉。后经众多专家学者的考证,对“和氏璧”的种属问题,大部分意见倾向于“拉长石”类,此类宝石不仅具有色碧和色白的闪光,而且为璞所裹,非经琢磨难以发现,必须“理璞”才能“得宝”,与史料记载较吻合,然而究竟是否尚未确定,尚有待“和氏璧”重见天日之时,谜团才能解开。
传国玉玺
那么,这件瑰宝,如今是否仍存于世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璧”落在他手中,他命秦相李斯手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玉匠孙寿刻于璧上,制成传国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秦始皇死后,赵高曾利用“和氏璧”号令天下,专横跋扈,指鹿为马,后秦王子婴杀赵夺玺,重掌大权,刘邦入咸阳,赢子婴即“降子执道,奉上始皇玺”。此玺在刘邦手中传十四帝,经210年。
公元8年10月,王莽逼宫,孝元太后怒掷玉玺,致使玉玺缺一小角,王葬令匠用黄金包嵌,从此,“和氏璧”便以金玉相间的面貌传世,历经战乱变朝二百余年,至公元256年,晋统一中国,玉玺归司马氏,传十五帝,经156年,此后玉玺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帝和农民起义军手中辗转相传500余年,至后唐传至末帝李从珂手中,公元936年,石敬瑭之乱,契丹兵逼洛阳,李从珂带着曹太后、刘皇后、次子李重美等一家老小,携传国玉玺,登上玄武门城楼,令军土架柴点火,在熊熊烈火中,玄武楼倒塌,李从珂全家丧生火海,而那历经1235年烽火战乱的传国玉玺——和氏璧,也随着后唐的灭亡而无影无踪了。
和氏璧失踪后,历代史学家多方考证其下落,均认为被大火焚毁可能性极小,因为要烧毁它的温度必须要超过1300度,估计为契丹所掠而带回蒙区。因此,历代帝王便不惜一切代价追踪寻找,明太祖朱元璋曾发兵十万远征沙漠寻找此玺,清皇太极两度远征蒙区,获一枚上刻“制诰之宝”的玉玺,明知是假,却也当真将它作为“和氏璧”相传,此玺在清传十帝,直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清朝的最后一帝宣统皇帝傅仪才将它交给国家,经考证此玺非“和氏璧”。
“和氏璧”,这件中国有史以来最为珍贵的玉石,最具传奇色彩的瑰宝,它讲述了多少云谲波诡的故事,它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的历史,它是否被洛阳兵燹所焚?还是埋在玄武楼的废墟?从卞和献璞至今已2300余年了,“和氏璧”能否重见天日,人们正拭目以待。
柳州奇石馆
让赏石成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