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夏朝历史,必须认清夏商周在地域农业方面的差别
(作者:赵辉)在夏朝的历史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把夏朝的中心区域定位在黄河沿线,认为夏朝国都在商都殷墟与周朝西京丰镐之间,黄河河洛地区更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对夏都寻找的重点范围。多年夏文化历史研究与考古工作的久劳无果,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耽误了几代历史学者与考古学者的学术生命,使得他们多年研究在夏文化领域的学术成果,变得毫无价值与意义。
通过各方面的探索与论证,现在笔者完全可以确认,夏朝国都应位于淮河流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而且是夏朝时期的唯一国都。其最终的确立,只需相关专业单位、考古部门、承担国家使命的科研院校不多的工作量即可完成。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生产是国家与王朝维持的基本保障。即使作为中国皇权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需要自己去亲自耕种,以便了解农时、了解农耕生产的不易,更好地合理地管理国家。五谷丰登是王朝统治者与普通百姓共同的期盼,是政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
对于五谷的定义,中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两次不同的定义?这两种不同的定义与夏商周历史的变迁有无密切的关系?它能为我们破解夏商周的历史变迁提供哪些关键信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稻与麻是完全两种不同作用的农业作物,稻米已经是我们现代人们生活的主食;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它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虽然麻籽可以食用可以炼油,但却不是人们的食品来源。因此,把麻作物五谷之一,五谷之首,是一种牵强附会,是一种篡改中国历史文化的可耻之说;“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才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五谷组成的合理之说。
中华农耕文明与中国国家概念的形成,来自于夏朝,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华夏民族都因夏朝而来。农耕社会的主要农业作物五谷概念的形成,也来自于夏朝时期,五谷概念的确立也是夏朝历史存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南方与北方农业的南稻北粟格局,是一个基本形态。在百年前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靠天吃饭,以南北方自然气候条件形成的南稻北粟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把稻米排在五谷之首,说明夏朝时期形成的农耕文明,稻米就是夏朝时期人民的主食,而黍、稷、麦、菽只是夏朝时期人们食品的补充农业作物。以稻米为主食的夏朝,其国都应当位于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适于水稻作物生长的中国南方地区。
因夏朝是在大禹治水建立功勋的基础上,由其子启建立的世袭制王朝,大禹凿山导淮于涂山、娶妻生启于涂山、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地区的淮河流域河流湖泊众多、气候温暖,具有是水稻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由大禹之子启建立的夏朝,其国都必然位于涂山地区。结合其他历史线索、历史文化遗存,距离涂山一十五公里处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就是夏朝唯一国都遗址。
在夏朝被商朝取代后,商朝政治中心北移黄河附近,稻米已经不能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即使有种植也是产量低、种植面积小,黍、稷、麦、菽等旱作物才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而夏朝时期形成的五谷概念以及根深蒂固,为了显示商周王朝黄河流域的地域特征,掩盖夏朝的南方特征,将五谷之首的稻更改为麻这一人们常见的农作物,就是一种合理自然的文化现象。
在历史记载中,南稻北粟的南北地域特征在夏商王朝政治管理记述中,也有明确体现。《史记?夏本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史记?周本记》记载:“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大禹奉尧帝之命,赈济天下民众时,“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显示舜禹时期的天下为南方种植水稻适宜的地区,舜帝能提供给民众的也只有稻米,这一南方地区的主产农作物。大禹如果而让黄河黄土高原的人民去种植水稻,就是千古笑话了。黄河上游的周朝灭亡黄河下游的商朝,周武王只能用商纣王遗留下来的粮食“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说明黄河流域商王朝的主要农作物为旱粟,丝毫看不见稻米的踪影;黄河上游的周武王也没有稻米提供给殷民赈灾。
通过舜禹时期、商周交替时期的历史记载,以南稻北粟格局为代表的夏商周,在中国的地域存在根本的差异;中国农耕文明对五谷概念的变化,同样体现了夏商周政治变迁在文化上的细微变化。这些差异与变化,才是我们研究夏文化、破解夏朝历史,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夏文化研究成果,才是经得起时间与历史考验的学术成果,才能为华夏民族、华夏文化、华夏文明的传承创造辉煌。(作者:赵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