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争执才是社会关系的常态,你的软弱永远换不回太平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只要是人,都会跟周围环境发生关系。人与环境中的其他人,会产生或亲或疏、或合作或排斥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主要落点,并不在于环境,主要在于人。
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结成的心理关系,以及心理上的距离。
一段关系中,交往双方在个性、态度、情感等方面可能融洽,也可能不融洽;可能相互吸引也可能相互排斥,这些关联必然会导致双方关系或亲密,或疏远。
所以,整体而言,人际关系通常包括了三个方面:
  1. 认识阶段(相互认识、相互了解)
  2. 动作情形(交往中的举止、动作)
  3. 情感程度(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爱或恨、喜欢或不喜欢)
这三方面中,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开始交往(接触、交流、沟通、公事、恋爱、友情、合作等),一段关系就产生了,并且,一段人际关系反映的,往往是交往双方各自的需要。
当交往双方互相满足了对方需要时, 就很容易发展出一段亲密的人际关系;反之, 就容易造成双方人际关系的破裂或反面。
而且,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通常,在较为正式的组织关系中,行为(动作情形)是调节一段人际关系的主导因素;而在非正式的组织关系中,则是情感因素在起决定性调节作用。
所以,回顾一下自己周边的人际关系,我们会看到:有些关系自然而然的,就发展出了良好状态;有些关系却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带来麻烦和不愉快。
矛盾、争执、对攻、势不两立……
当人际关系发展到这种阶段后,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呢?
如何处理一段糟糕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其他人,因而每一个人都有人际关系需求。而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类:
(1)希望与人结交、想跟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需求(社交)
(2)在权力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控制”需求(控制欲)
(3)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情感需求(爱情)
鉴于以上三种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又被区分为主动和被动型,并由此延伸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 包容性——主动与他人来往
  • 被动型——期待他人接纳
  • 支配型——支配、 控制他人
  • 被动型——期待别人引导
  • 感情主动型——对他人表示亲密
  • 感情被动型——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都是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彼此的接纳与信任感的。
自我暴露水平越高,越表明人际关系交往越深;反之,则人际关系交往程度就越浅显。
所以,如果日常生活中的你,是一个容易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让自己愉快而不劳累,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内心厘清自己的性格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自我暴露。
对于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来说,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尝试。
第一、 坚持真诚原则(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想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最需要的品质和交往方式。一个人一旦真诚,就会使人们对于你的行为有明确的预见性,因而更容易与你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不真诚或欺骗,则会使人对你产生防范心理。
第二、 坚持交互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视与支持。在人际交往当中,无论是喜欢与厌恶,还是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会去讨厌他们;主动与我们亲近表示友好的人,我们也会报之以热情和主动。
第三、 坚持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自我价值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对自我的一种支持和保护,目的在于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外界或他人的恶意贬低或否定。

在这里要明确的是,人的自我价值不是自己确定的,而是通过外界和他人的评价确立的。因此,个体一般会对他人及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
由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或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外界或他人最为真诚的赞美与肯定。
所以,凡是肯定自我价值的人,我们通常会认同并接纳他,并反过来给予对方相应的肯定与支持;而对于那些否定自我价值的人或环境,我们就会选择疏离。
此外,如果我们与否定自己的人交往,则自我价值保护心理就会被悄悄激活,进而莫名对对方产生敌意,或更容易产生矛盾、争执、对立。
第四、坚持情境控制原则
毫无疑问,人和人的关系,脱离不了环境的塑造。
当人们在不同环境、情境之下相遇,人际交往双方都会对新情境有一个适应过程。
不要小看这个适应过程,适应本身,就是人际关系主体逐渐对情境进行控制的过程。并且,我们所说的“情境”可不单指环境,它包含的是人际交往双方的内容、方式、心理控制等诸多方面。
如果情境不明确,或不能很好地把握情境,就会引发个体强烈的焦虑,个体就会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而这种紧张防卫状态,通常会促使人们倾向于逃避,而非面对,更不要说大胆发挥了。
比如,一个人到了新公司、新岗位,由于对新环境缺乏了解,会导致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而正是这种自我防卫状态,反而会促使他与周围的同事保持礼貌而安全的人际关系距离和心理距离。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交往情境都必须有所控制。任何一方无视他人的意愿、需要和心理感受,都会使交往和人际关系产生障碍,从而产生矛盾或争吵。
发生了矛盾、争执该怎么办呢?就地认输?还是大胆反击?职场上有些人胆小怕事,一看对方生气或不满意了,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了,经常让人觉得他/她软糯、无主见、好欺负。但事实上,职场人际交往中的这种软弱退让,从来都换不回太平安稳。
想要不被人欺负,就必须要有策略的强硬和预警。
从一开始的交往中就给对方设定情境原则:尊重自我的价值观、尊重个体特性、尊重彼此交往的方式,一旦有所逾越要立刻警告或者反击,坚决不给对方个得寸进尺的机会。
这种人格态度上的强硬,不是毫无道理的逞强或压倒对方,而是有理有据地为自己划定安全距离和范围,防止对方无下限的进犯。
而在这种强硬之前,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最应该记住和防范的,就是因为利益而委屈自我。
你能为利益和自我需求的满足委屈到什么程度,往往决定了你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维护或保护程度。
请记住,人际关系并不复杂,矛盾、争执也的确是常态,但如果我们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性格、需求、自我价值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那么就能在复杂人际环境中,有的放矢地规避自己的缺点,施展自己的魅力,或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暴露,从而既满足自我需求,又营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句话,清晰的自我认知,才是决定你人际关系顺畅与否的本质。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2] Carbery, J., & Buhrmester, D. (1998). Friendship and need fulfillment during three phase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3), 393–40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