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绿了秦王异人,生了私生子做秦始皇”的说法是谁传播的?
最近某圈发生了一些事,我也是看了很多版本的背后大揭秘,不管真的假的,有些故事听起来着实狗血,或许真相更让人瞠目。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皇帝一直是被人们疯狂讨论的主题,老百姓都觉得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那么多女人,一时看不住被绿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被绿之后生了儿子还又当了皇帝,这故事就越来越好看了。没错,我今天想说的,就是广为熟知的吕不韦与秦始皇的故事。其实故事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了,不过当时没有微博,这个被绿的事情又是谁传播出来的?
这个传闻大概的意思就是,吕不韦在赵国见到当时在此地做人质的秦庄襄王,认为其“奇货可居”,于是帮助其回国夺位,还把自己的歌姬增给了他,而这个歌姬在被送出去之前就已经有身孕,庄襄王被人绿了还不知道,生下的儿子不但当做是自己的,后来还将秦王的位置传给了这个“吕不韦的私生子”,成了秦始皇。
一些关于吕不韦与秦始皇的电视剧皆以此传说为蓝本
那么,如此宫廷秘闻是如何流传至民间的?又是谁最先说了这个故事使得他传播至今?
怎么传到民间现在肯定是不知道了,不过谁最先说了这个故事倒是还能查到。
最先提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观点的人,应该是司马迁,因为为在他之前的史书从未有过这方面的论述,直到《史记》问世后,人们才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看到了这样一个信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段话翻译过来很明显,就是我们熟知的故事版本,吕不韦将歌姬献给了子楚,而歌姬隐瞒了有身孕的事情,跟了子楚后生下了王子政。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史记》,在《秦始皇本纪》中又记载: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这里面,在秦始皇刚刚出生的时候,就给他取了名字让他姓赵。这里面要说明的是,很多人以为秦始皇叫“赵政”是因为生在赵国,其实不然。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段玉裁《说文解字》:“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顾炎武《原姓》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史记·秦本纪》叙述秦人先祖的历史,说:“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也就是说,秦王这一脉应该都是赢姓赵氏,秦始皇称为“赵政”,实际上就是庄襄王在承认王子政是自己的儿子。而司马迁将这种说法记录在了秦始皇的本纪中,也就是默认了这种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这两种前后相异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司马迁就确认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只能说当时有这样两种说法,司马迁只是如实记录而已。但从此以后,随着《史记》对后世不断地影响,“秦始皇私生子”一说,更是被传得人尽皆知。
司马迁的观点在汉代,乃至从汉到宋代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什么争议,甚至他的观点还被沿用到后来的权威史学论著之中,比如,东汉班固的《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班固还直接称秦始皇为“吕政”。
无论是班固还是司马光,在中国史学界,乃至在中围历史上,都是让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人们相信他们之所以会采用司马迁的观点,应该都是经过考证的。所以班固和司马光对司马迁的认可,无疑更给“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后”的论断增加了可信度。
可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历史观、价值观的变化,后世之人开始对司马迁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二据记载,质疑的开端是从明人汤聘尹开始的:汤聘尹在自己的《史稗》中明确地提出了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这个传说不可靠,他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实乃“战国好事者为之”。
吕不韦画像
而明代学者王世贞则更进一步提出,吕不韦为使自己长保富贵,故意编造自己是秦始皇的父亲的故事,而且秦灭六国后,原六国的贵族或失去他们的食邑,或家破人亡,于是,他们开始通过言论攻击来对秦朝进行报复,即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宗室的香火到了这里也就熄灭了。
自此以后,“吕不韦私生子之说”与“庄襄王之子说法”开始互相撕逼,各种举证。无奈那个时候没有办法验证血缘,所以大家只能凭借各种蛛丝马迹以及逻辑分析,在那里互相斗嘴。
支持“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后说”的人首先以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压人:司马迁治学严谨,不会贸然记述此事。言外之意就是司马迁的治学态度不该被否定吧。
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说”的同样以《史记》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说,《史记》记载,(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期,即一周年。就是说子楚娶了赵姬一年后,赵姬才生赢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时问上看,赵政是子楚所生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再说,如果赵姬真的在进宫之前已经怀孕,迁延日久,秦始皇就会不及期而生。身为一国之君的庄襄王子楚不会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的,如果他发现赢政不是自己的骨血,义怎么能立他为继承人呢?
清代学者梁玉绳也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的身世之说是从传闻得来的,而不是从考实得来的,司马迁在记述中是有所保留的。
而之所以汉代以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说法甚嚣尘上,很可能是后来的史学家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的逻辑是,秦内宫如此污秽,王位继承制这样混乱不堪,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故秦二世亡是自然的。另外,秦末的人们愿意承认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子孙,冈为这样他们就会有很好的造反理由,为推翻秦朝在舆沦上做准备。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战国策》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而秦国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可是《战国策》对于这件有关秦朝血脉的事情只字不提,一直等到一百年后的司马迁才来记述,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史记·吕不韦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邯郸的歌姬,但是记载子楚回到秦国时又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歌姬和豪家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难于自圆其说。另外,秦始皇身世的故事还与汉初流行的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后面这个故事讲的是楚王不能生育,春申君就将已怀了自己孩子的女环进献给楚王。后来,女环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郭沫若认为,吕不韦与赵姬的故事可能是西汉初年吕后集团仿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编造的,目的是为吕氏称制制造舆论。
针对郭沫若的质疑,获中国图书奖的《秦始皇大传》的编著者郭志坤先生作了针锋相对的批评。他以为《战国策》没有记载并不能说明《史记》的真实性就必然值得怀疑;尽管与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雷同,也不能就说《史记》的记载不真实。之所以相似,说不定这种斗争手段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也不可知;关于赵姬的来历,《史记》的说法并不是自相矛盾,《史记》记载的“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献于子楚,把此“姬”说成“赵豪家女”也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著名学者韩兆琦先生为了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说”,也就赵姬的出身提出了新的论点:既然赵姬出身豪门贵族,又怎么会给地位卑微的商人吕不韦做侍妾,进而被献给庄襄王呢?由此推断,赵姬先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再被献给庄襄王,封为王后,根本无从说起。韩兆琦还对司马迁记载这件事进行了解释:“因为他贯有好奇之心,喜欢记载这种奇闻怪事。”
支持“赢政是吕不韦之子说”的人们则针锋相对地说,即便赵姬出身豪门,也不是没有可能沦为歌姬。当时赵国的政局动荡不安,今天的贵族、官僚说不定明天就会失势,沦为乞丐和闪徒,妻女沦为供人玩弄的优伶、歌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加之当时的吕不韦财大势大,赵家若败落,赵姬投靠到他那里完全在情理之中。再者,凭着吕不韦高强的手段,暂时隐瞒赵姬已有身孕的事实亦非难事。况且,当时的子楚正在赵国当人质,孤苦伶仃。财大气粗的吕不韦送给他小妾,他高兴还来不及,难道非得刨根问底,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秦始皇画像
当代秦汉史专家张传玺坚持认为赢政应为子楚之子,他说:“有关秦始皇身世的史料都出自司马迁之手,没有其他材料佐证:我个人不赞成这种说法。并且从赵政的出生时间来看,赵政是吕不韦所生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他说的“其他材料”主要指的是《战国策》,《战国策》确实没有“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相关记载。
在《史记》和((战国策》中,也都记载了赢政当上秦王之后,吕不韦与庄襄后私通的事。人们以此推断,假如吕不韦以前和太后没有任何关系的话,吕不韦必然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会去和太后私通。正是因为他有所依仗,认为秦王赢政就是自己儿子,所以他才敢于冒险与太后私通。可惜此“私通之说”,本身也存在争议。
争议来争议去,好像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却忽略了秦始皇本人的历史贡献。不管他是谁的儿子,他都是秦始皇,都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这个是无可争议的。只是这种“绿了庄襄王,生了秦始皇”的说法,却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一直传播至今,甚至成了各种“未解之谜”的素材。现在想想,整个事件中,最受伤的,其实还是秦始皇......
参考资料: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历史悬案 》 文若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