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后续:作恶不受惩罚,可能是最大的惩罚
如何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
我知道有些人一直把这句话奉为圭臬,但现实中发生的很多事让我们感到疑惑,所以古话中还有一句,叫“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从概率的角度来讲,后者要实现一般比较困难,因为你总是对人不好,所以招来报复的概率就越大。
世界有时候很小,树敌越多,在未来跟任意一个敌人有重要交集的可能性就越大,肯定是不利于生存的,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做好事才是有利于“长命”的,这后面一句应该是很多人看到了某个个例,然后催生出的“情绪话”。
前几天大家应该都看到了一件事,公交车上熊孩子不断挑衅郭某,接着被郭某直接摔在地面上,并不断用脚对其头部进行踩踏。
我当然也遇到过熊孩子的挑衅,一动不动瞪着对方,孩子就收手了,家长就在旁边,见状自然把孩子训一顿领回去了,我相信家长的动机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是保护孩子。当然,我已经默认了被孩子踢几下不想报复,但这不代表别人不会报复,也不代表有些更顽皮的熊孩子会在“威吓”下收手。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身边没有家长,如果熊孩子是那种不依不饶型,你自己遇到了会怎么做?只是控制肯定不够,你不可能一直控制着他,如果要略施轻微惩罚,你就可能被麻烦盯上。
再往前几天,一奶茶店小伙在店里就无故被一孩子辱骂,说“我是你爸,我是你妈,我是你全家”,接着孩子就走了,小伙气不过,追上去打了他一巴掌,接着熊家长报警、上门闹,最后赔了2000元,冲突中熊家长还拍了小伙一巴掌,不知道这个巴掌怎么算?
虽说“打孩子”这件事政治不正确,但坦率地讲,这个巴掌可能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巴掌。虽然上面是两件事,但下面的这个巴掌,很可能避免了上面的这次被踩踏,这两者并不存在着必然相关性,但如果巴掌迟迟不到,发生公交车悲剧类似变体事件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
人们对孩子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容忍,因为孩子弱,惩罚弱者本身就会激发出人们的同情心和保护欲,同时,人们认为弱者通常干不出有太大危害的事情,也很容易被阻止。
但其实人们把“孩子”的概念过于泛化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你这么大人跟个孩子计较什么”,对象却是个比普通成人还高的初中生。
这还能叫“孩子”么?成不成人的年龄是人为规定的,并不足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我们的依据应该是,他是否已具备了一定的杀伤力和潜在的危害可能。
一男子飞踹一名过站了还企图抢司机方向盘试图让公交车停下的脑残,受到所有人的一致称赞,对方也被带去了派出所,那如果是个半大又有一定力气的“孩子”呢?在危急关头如此飞踹其头部被监控拍下,不知道网友看了又会作何反应?
我想至少很多人不会再坚定地站在男子一边,说男子“过当”的人数会多得多,哪怕孩子的行为同样会危害到全车人的安全,但一张稚嫩的孩子脸,就足以让人们联想到自家的孩子,再联想到自家的孩子如果做这个事情被人飞踹头部,画面感一产生,哪怕不指责该男子,至少也会沉默不语,不再为他叫好。
现在大家都把校园霸凌看得很重,的确,我在小的时候也受过高年级的霸凌,有时候告诉老师和家长都不一定有用,只能靠自己和他们斗智斗勇,这样恶劣的环境绝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但很多人似乎又把这件事的范围给泛化了,霸凌是霸凌,打闹是打闹,把正常的孩子之间的打闹也看成是霸凌,就不是很好了。如果孩子在占同龄人便宜的时候,比如经常向别的孩子吐口水,却一次都没有受到对方的拳头回击,孩子的价值观是会扭曲的。
所有试图为孩子创造无菌环境的,都会降低他们的反脆弱性,因为孩子迟早要离开培养皿,不要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届时你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再帮他阻挡更强的细菌,只能靠他自身拥有的抗体。
惩罚孩子的错误,是救他,你不想救,自然有别人来“救”,只是别人的下手可能没什么轻重,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能控制的,毕竟法律是滞后的,等孩子出事以后,再讨论对方“应不应该”是不是晚了点?就算不应该,你又能如何呢?
家长不愿意教训孩子的错误,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下不了手”,他们宁愿置孩子的长期安全和人生幸福于不顾,只为了自己是不是教训了孩子以后会心里难过,这样的家长可以说是非常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