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配音尴尬原因的一个新的设想
音画结合
译制片,国产动画一直被诟病配音尴尬。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母语羞耻感,有说是因为配音实力不行......造成一件事的原因往往有很多,以上说法都可算作原因之一。但有一个原因,是大家一直以来忽略的,那就是音画结合。
音画结合,准确地说应该是“台本与镜头的配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同一个配音演员在一部作品表现非常好,而在另一部作品中(尤其是译制片)却配的让人觉得尴尬;
比如小连杀在《拾又之国》之中的表现就不如她在《一人之下》,《那兔》等其他作品中的表现。
还有就是大家普遍认为国内的游戏配音比动画配音要更加优秀,但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有时二者其实是同一批人;
以及当我们只听声音不看画面时,一些本来觉得尴尬的配音慢慢地就觉得不尴尬了。
由此可见,会出现动画配音感觉尴尬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问题不是出在配音演员的实力上,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因素。
从音画结合的角度解释上述现象
先说译制片
我们都知道,一般动画的制作流程都是先有脚本再有分镜,角色间对话的镜头是根据台本设计的。也就是说,译制片的镜头、画面都是贴合其本来的语言的。当我们把配音译制成中文时,中文配音与画面中角色的口型、说话镜头的长度都有了差异。为了使二者贴和,要么改画面,要么改台本。显而易见,后者更加省时省力。
当台本对画面做出妥协时,势必会使得用词,断句,节奏等都会变得很别扭,且不符合我们的日常用语习惯。
然后是游戏
相比译制片,国内译制游戏配音的评价要好很多,比如很多人对英雄联盟的中文配音就比较认可。
在游戏中,角色的语音是与画面一般是分开的,我们不会在听语音的同时看到一个说话的脸(一般情况下)。就算有,也只会是几个重复的表情和动作。如此一来中文台本就没必要做妥协,一切都可以按着最好的、最适合中文的方式来译制。
如何使音画更好结合
其实,现在国产动画在音画结合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只有译制片中还会有这种现象。至于现在还有人提到的国产动画的播音腔问题,那就是其他的原因了。这里给大家举一些动画中台本与镜头配合的例子。
比如,角色表情与语言情感之间的配合。这个很好理解,角色挺着一个大笑脸说些悲伤的话,不尴尬才怪。除了二者情感基调的基本相符,特殊的像比较颜艺的表情就比较适合一些中二、乱喊乱叫的台词。
再比如,角色说话时的动作。这个比较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又比如,镜头方面,嘶吼、叫喊、悲号等非常适合冲镜等快速的镜头运动。
还比如,构图方面,偏移取景非常适合一些感慨的话语。
再比如,配音与画面空间感的一致性。场景不同,语言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在狭小空间(比如电梯)和广阔的空间(如操场)中说话是有略微差异的,角色距离的远近不同也会对语言形态造成影响。
以及,一些玩梗的台词最好配上贴近梗出处的画风、构图和摄影风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风突变”。
画风比如《刺客伍六七》中的北斗神拳梗
摄影和构图比如《汉化日记》中的月球名场面,这使得观众对那句“请问,你是我的......"有了较高的接受度。(这里《汉化日记》中的配乐都在贴近梗出处)
ACG圈子里很多名梗都是出自日本动画,用中文把这些梗直接说出来有时会很有点尴尬。
(请想象一下一个正常画风的角色用中文说出“但是我拒绝”)
而我们如果使画面贴近梗出处,我们会在接触到声音信息之前先接受到画面信息,一来可以转移观众对声音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先于声音来告诉观众”我们要玩梗了“这样的信息,提高观众对配音的接受度。
反例举一个日本动画,即使没有母语羞耻感的debuff也仍然令人尴尬。弹幕的评价是”没内味“。(此处在玩jo梗)
《非人哉》此处的”先吃饭,先洗澡,还是我“的梗本来也没有明确的出处,动画里也只能这样直接说出来。说实话当时看的稍微有点尴尬。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