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十七年:崇祯登基,他真的改变不了亡国的结局吗? 2024-06-05 10:45:35 从外部环境来说,崇祯继位之初,明朝的确处境很难:饥荒,灾民,造反,边境危机,可谓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但是,有句话叫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如果措施得当,十七年的时间,未必不能走上中兴。但是崇祯显然没做到。人们出于情感角度,同情这个众叛亲离、终于失败的年轻皇帝。然而从政治上来说,崇祯自己做得很失败。 政治是什么?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这当然与《现代汉语词典》里“政治”这个词条的定义不同,但确实说出了政治的一方面特点:是众人之事。既然是众人之事,就必须团结众人,集中大部分人的力量,共同为一个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无数类似的名言。而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团结众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显然,崇祯也不是。而鲁迅还是有几位真心相交的朋友的。崇祯呢,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与自己齐心,到自杀的时候只有一个太监相陪,他也算把事做绝了。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变动不断,前后共有五十多人。而接近于宰相地位的“首辅”,就换了十八个。是皇帝不信任大臣也好,是大臣不肯对皇帝做事也好,他是怎么做到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期,东北的女真部落已成气候,对明朝边境形成巨大威胁。战之不胜,崇祯想到议和。但是朝臣反对,觉得议和就是投降。面对舆论的广泛反对,崇祯该怎么办? 公开辩论,以理服人,把帝国的困难和出路都开诚布公地与朝臣说清楚,取得共识。这是一个办法吧?但是崇祯没有这样的口才和头脑。“虽万千人吾往矣”,一意孤行,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就是去做了,毕竟我才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等事情成功了,你们自然不聒噪了。这也是一条出路吧?但是崇祯又缺乏这样的勇气和毅力。 崇祯采取的方式,是派自己的“亲信”陈新甲,与辽东秘密议和。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秘密议和”的消息就泄露出来了,舆论哗然。崇祯向朝野解释:所谓议和,是陈新甲个人行为,并没有得到我的授权。这样矛盾百出的解释当然不能得到众人的谅解,而陈新甲在失望之下,也把崇祯给自己的“密诏”公布于众。陈新甲是被杀了,崇祯也弄得里外不是人。咱们代入一下,如果你是陈新甲,执行秘密任务,事情办了一半,上级领导公开宣布:我没安排他做这项工作,是他自做主张!你心情如何? 如果你不是陈新甲,而是朝中另一位大臣,当你亲眼目睹陈新甲执行秘密任务,却被崇祯出卖被杀,你的心情如何?你还会对崇祯忠心吗?你会对崇祯有基本的信任吗?你愿意他继续领导你吗?明朝末年,的确是吏治腐败,贪官横行。但是我不相信,在众多的官员里,就没有一个可用之才,哪怕是有缺点的可用之才。 是崇祯的刚愎、犹疑、鲁莽、擅断以及缺乏担当、没有义气种种行为,把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推开,推得远远的,推到再也够不到的距离。没有人和自己一条心,没有同盟与伙伴,他还如何管理“众人之事”? 赞 (0) 相关推荐 崇祯皇帝上吊:不懂妥协、不知进退的唯一结局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19日拂晓,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一棵歪脖子槐树上自缢身亡.陪同他上山的仅有一名贴身太监王承恩,也在旁边的一棵小一点的海棠树上自缢身亡. <礼 ... 崇祯有2次机会翻盘,都被大臣阻拦,“文臣皆可诛”我觉得很在理|明朝|明王朝|张居正|文臣 每次翻开明史,都像是吃一块年糕.初闻有一股浓浓的稻米香,嚼过三五口便心有所.绝不是不喜欢明朝,只是内心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 腻 学者高晓松先生曾评价明朝说,明朝是个"三无"朝代,一 ... 崇祯为何不南迁,而挂在了歪脖树下?朕其实早就想走!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清晨刚飘过一阵微雨,润物无声,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q ... 读史|崇祯:帝国收官十七年 从崇祯元年(1628)开始,在接下来17年的时间长度里,崇祯帝悲欣交集地完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收官动作.当所有风景看遍.激情耗尽之时,崇祯的宿命也就呼之欲出了--他再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历史也不会给他更 ... 崇祯为保全面子,杀了忠臣,也断了自己的退路 明朝末年,大明江山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流寇,外有清军.内外交逼之下,朝廷的几员战将,被杀的被杀,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几乎没有能任事之人.战不能战,降不能降,唯一的出路,只有与后金政权" ... 崇祯登基是明朝是什么样的 崇祯还有中兴的机会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和崇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崇祯皇帝登基时,明朝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甚至说,还可以勉力维持,只要不去折腾,就还可以.天启皇帝很睿智的和崇祯帝说:"吾弟当为 ... 明朝大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什么在十七岁崇祯帝面前不堪一击? 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势力强大,为什么还是被崇祯帝轻松干掉? 公元1627年,崇祯即皇帝位,年仅十七岁,随后崇祯着手除掉阉党,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魏忠贤被逼自杀,阉党终于倒台. 天启年间,魏忠贤在朝廷作 ... 勤勉之帝也能招致覆国?细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于煤山寿皇亭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5岁.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蓝袍上 ...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祯)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汉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七) 地区争霸结束 天下六强产生 夺取南京后,朱元璋开始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 基于南京的战略安全,朱元璋必须得向周边扩张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南京获取广阔的战略缓冲区,否则,敌人随时可能直接杀到南京城下:更主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获 ... 李自成横扫北方时,明朝的局势岌岌可危,崇祯帝为何不迁都南京? 文/格瓦拉同志 了解晚明历史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困惑,即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横扫北方.明朝局势岌岌可危之际,困守北京的崇祯帝理应迁都南京,唯此才有脱离险境.徐图再举的可能.然而,直到北京被攻陷,崇祯帝也没有实 ... 西方人的“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史景迁在<纽约时报>举办的对谈中说,综观人类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他希望活在1540年前后(明嘉靖年间),住在杭州西湖的边上--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教养和最富于文化的时 ... 崇祯皇帝如此勤政,为何成为亡国之君?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1644年,崇祯皇帝哀怨地对阁臣说:"吾 ... 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就懂了崇祯的无奈,也懂了大明的结局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元年),信王崇祯从木匠皇帝哥哥那里继承了帝位,成了大明掌舵人. 几乎就在他继位同时,正在致力于铲除魏忠贤的他,却不曾想有一场民变,就在他筹谋励精图治的时刻爆发,进而直接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