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91课:成语“一语成谶”的“谶”,你读对了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譍、詩、讖”。在现代汉语中,“诗”简化为“诗”,“讖”简化为“谶”,“诗”字又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诗”。标题中问题的答案请见“谶”字的解说。三个详情如下:
1、譍。读yì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以言对也,从言,声。”形声字,本义是用言语对答。
(《说文》的譍)
这个字的原始字形如上图,这里的“譍”,其实是后起之字。“譍”实际就是“應”,也就是答应的“应”。答应时用言语答应,就是“譍”。《说文·心部》收有“應”字,到本字时再详细解说,此略过。
(答应)
譍的小篆写法如图:
(譍字的小篆写法)
2、詩(诗)。读sh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诗,志也。从言,寺声。”形声字,本义是用言语表达心志的一种文学体裁。《说文解字》列了“诗”的古文写法,这种写法不同于战国文字的写法,如图:
(诗的字形发展)
看字形发展,“诗”最早应当是从心㞢(之)声。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诗》在《说文》后又加了“志发于言”四字。称“志字(今本《说文》无,由徐、段补)从心㞢声。寺字亦从㞢声,㞢、志、寺古音无二。古文从言㞢,言㞢即言志也。篆文从言寺,言寺亦言志也。”“诗与志虽无二,究有内外之分,故许复以志发于言为说。”
也就是说,在早期,“㞢、志、寺”发音完全相同,古文写成《说文》古文“言㞢”写法,与后来的“言寺”写法,意义并无差别。
本义之外,诗字还有其他用法,常用的有:
(1)特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庄子·天运》:“(孔)丘治《诗》、《书》、《礼》、《乐》、《春秋》。”这里的《诗》指的也是《诗经》。
(《诗经》)
(2)指赋诗歌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询封禅之事,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诗,歌咏功德也。”询问了封禅的具体情况,赋诗歌颂恩泽的博大,推衍符瑞的富饶。
(3)同“邿”。春秋时国名。在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县东南。《公羊传·襄公十三年》:“夏,取诗。”陆德明释文:“诗,二《传》作邿。”
此外,诗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诗,见《元和姓纂》。望出合浦。”
诗的小篆写法如图:
(诗的小篆写法)
3、讖(谶)。读音有两个:
(一)chè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谶,验也。从言,韱(读xiān)声。形声字。本义是“征验”。引申为谈论预言、征验的书籍。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六:“谶,秘密书也。”《史记·赵世家》:“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公孙支写下来并把它藏好,秦国的预言这时就传出来了。书法、篆刻史上有个著名的《天发神谶碑》,就是东吴末帝孙皓为维护其统治,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伪称天降神谶而刻的。这里的谶,用的就是谶的本义。
(《天发神谶碑》拓片局部)
也指预言和有预言意义的事。《红楼梦》第八十九回:“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来。”有个成语“一语成谶”,其中的谶就读chèn这个音,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也有戏言成真的意思。网络上有“一语成畿”的写法,是因“畿(jī)”和“谶”字的混淆而导致的网络错别字。
(二)chà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同“懺”,简化字是“忏”。意为忏悔。
谶的小篆写法如图:
(谶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