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千年的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让人'拜倒的石榴裙'是啥裙?
今天我们探讨一下石榴裙究竟是什么裙呢?

人们常说:'拜倒在女子的石榴裙下',既然是石榴花都无比嫉妒的裙子。这么具有魅力的裙子,那么石榴裙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长什么样呢?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呢?

最早提出'石榴裙'的一词,应是南朝梁代何思澄《南苑逢美人》: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由此可以知道石榴裙早在1500多年前的量大。就已经产生了后来流传到唐代。石榴裙便成为女人们极为追捧的潮流服饰。
唐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
据说穿上石榴裙,可以让年轻女孩变得俏丽动人,让成熟女性变得娇柔媚态。
而最能把石榴裙穿出韵味的,可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
传说杨贵妃素来喜爱石榴花,于是唐明皇为了讨得美人欢心。命人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等到石榴开花之际,唐明皇就与自己心爱的妃子杨玉环摆宴欢饮在“炽红火热”石榴花丛中。

此外,'这流传千年的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也是由这位杨美人而来的。
据说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要杨玉环献舞助兴,可扬贵妃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助兴。”
唐明皇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杨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纷纷下跪使礼,便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
那石榴裙到底长什么样呢?
先从颜色上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我们:“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里的血色罗裙就是石榴裙。说明石榴裙的颜色,如鲜血般红艳。
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还没有化学染料的古代,朱红色的石榴裙,究竟是被什么染料所染成的呢?
倒是有红花菜为染石榴裙的植物原料,这一说法,染料是从红花菜的花籽中提取出来的,加酸后沉淀形成了染液,用于染色,所以红花菜染成的布料特别怕碱,一遇到碱水立即褪色,因此石榴裙不能用碱水洗涤。
在《红楼梦》里也有关于石榴裙的描写:“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从石榴裙的形制上看,制石榴裙的面料是绫,面料轻薄通透,裙子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因此石榴裙为襦裙的一种,而短襦、披帛、裙构成了襦裙三个重要的部分。

短襦,即短衣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长度一般仅至腰间,领子分为交领和直领,袖子有长有窄。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极盛时期,袖子宽达四尺,而到了唐代末年,这种宽大的特点更是发展到夸张的地步,甚至宽可拖地,近乎唐初衣袖的十倍,这种奢靡现象,不得不使唐朝政府大喊:节约资源,节省布料。
披帛,就类似于今天的丝质长围巾,只不过今天咱们把围巾缠在脖子上,古代女人把围巾绕在胳膊上,成为舞之于前后的飘带,尽显女子雍容华贵的绝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