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绿皮书》——歧视是一种观念
虹野:《绿皮书》——歧视是一种观念
文/虹野
近期播放的电影《绿皮书》被社会广泛好评,认为是一部反对种族歧视的很棒的电影。歧视,这个深藏的基因中的“家伙”,我一直认为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往往会伴随着暴力、冲突等不良体验,故并没有强烈去看的欲望。偶然,闲暇且无聊,去影院看了这部让我深感担忧的反种族歧视的电影。
尽管《绿皮书》是反种族歧视这样一部拷问人性的电影,但是观影过程中并没有让自己感到沉重,甚至还有一些小“轻松”,很容易看到美国肯迪尼时代的生活情形,也很容易看到当时的“种族歧视”并非是一种刻意的“恶意”歧视,而是深藏在当时美国人的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种族歧视”就是当时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绿皮书》这部电影中,至少本人对观念性的事物的“观念”改变了不少,也算是颇有收益,这个收益或许并非是编剧和导演设计的,他们或许仅仅反应了当时的真实的“种族歧视”的现实而已,“真实的现实”或许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社会认知的。
在这部剧中,自己有了不小的收获,也意识到了不论是“种族歧视”还是其他方面的其实或许有恶意的,但更多的是根深蒂固的与血脉融为一体的“观念”,改变任何类型的“歧视”都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并非必须伴随着“冲突”、“权力”和“暴力”,每个有志于改变各种类型“歧视”的人都可以做很多事情。至少我们可以仿《绿皮书》中的黑人音乐家“反种族歧视”的所作所为。
改变观念,润物细无声
各种“歧视”,如种族歧视、宗族歧视、民族歧视,甚至对某个群体的歧视,在我们的身边非常多,我们也有很多人都在呼吁改变歧视,甚至发生了冲突,如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至今仍战火不断的“民族战争”。我们一直都在呼吁不得歧视“残疾人”,甚至呼吁不要歧视“某地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歧视一直存在而不自觉。宛若,《绿皮书》中很多餐厅、旅馆拒绝黑人入内,尽管这位黑人音乐家唐·雪莉是他们请来演出的。而电影中的餐厅经理并没有不尊重和歧视唐·雪莉的任何意思,但是不让黑人入内是他们餐厅的“传统”。甚至唐·雪莉在商店购买西装的时候需要先买后试穿的遭遇,也仅仅是因为他是黑人的“传统”。
同样黑人的饮食、穿着都变成了“传统”,改变这种“传统”很困难,即便是唐·雪莉已经成为了美国的成功人士,和总统肯迪尼是好朋友,但是依然遭遇到了“传统”就存在的“歧视”甚至无法反抗,更多是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是“白人社会”中的一份子。直至到“罢演”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反对歧视并非仅仅证明自己这么简单,也并非是某个人歧视黑人,而是传统观念。
改变观念,注定孤独
改变传统观念,唐·雪莉认识到,绝非是把自己装扮成“白人”就可以,宛若目前城市里面的一个人群“凤凰男”、“凤凰女”一样,绝非是到了城市就能够摆脱农村人的标签的,所以他在一个黑人小酒吧放开了自我,改变观念、改变歧视首先要承认自我,不能指望“恩赐”。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种族歧视”不仅仅存在于白人社会,黑人社会一样自我歧视,每个人都把“种族歧视”当做身边宛若呼吸的“空气”一样自然,和各地“凤凰男女”努力证明自己能够经济独立而努力工作是一样的。
若改变“歧视”需要一些“先驱者”意识到“空气”中的异常,一边在传统观念中挣扎,一边期望改变传统观念。就像唐·雪莉一样,白人认为他是黑人,黑人认为他是异类,他是一个不融于“歧视传统”的异端,他是如此的孤独。正如唐·雪莉一样,很多做公益反对“歧视”的人也是如此的孤独,除非“歧视的传统”慢慢消融,但这种消融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忍受孤独,而非是更多的人参与冲突。
改变观念,远离暴力
观念的冲突,往往会伴随着冲突,甚至暴力,歧视也是如此。即便是唐·雪莉也不得不面对种族歧视下的各种暴力,被殴打,甚至被警察无故盘查。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暴力固然能够赢得一时得失,并无法改变观念。在《绿皮书》中,唐·雪莉不止一次的劝阻他雇佣的白人司机托尼不要因为他而和其他人发生暴力冲突。而托尼与唐·雪莉的接触中慢慢的改变了种族歧视而和一个黑人音乐家成为了朋友。
托尼改变歧视观念的案例也告诉了我们,歧视的改变并非是轰轰烈烈的,只要能够在没有暴力的环境中共存,歧视就会消失。
改变观念,不依权势
当然对于权力特别依赖的人来说,尤其一些权力至上主义者的心目中,改变歧视似乎只需要一纸命令即可。《绿皮书》中有个情节很有趣,当托尼因为打了种族歧视的警察之后,唐·雪莉给美国总统肯尼迪打了一个电话才被放出来。此后唐·雪莉非常痛恨他利用权力的行为,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权力无法改变任何的观念,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反而因为权力的存在会造成其他的歧视。当我们呼吁利用权力提高某个群体的地位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打压另外一个群体呢?
最后想说的是,歧视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年头,甚至就是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它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一样存在而不可捉摸,认识到了歧视的存在的人注定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