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振兴的关键在于选出一个真正懂中医的领头羊!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意思是说,如果只是一个兵,再熊也只是一个;如果是领导兵的将熊,那么所带来的就是所有兵都熊。将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它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人身上,使它们都听将的话。因此,将行,所有兵就是将的一个缩影,兵一定也行。中医的问题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真正懂中医的将。当下的中医被学院派中医所操纵,可这些中医绝大多数都是西化的中医,临床水平不行,还满脑子西医概念。而且学历越高,西化的倾向越严重,临床水平越差。中国的中医被这样一批不懂中医的人来管理,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大量事实就摆在面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学习了五年,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实际临床过,毕业后连一个简单的方子都开不出来,真正能够临床的还是那些有家传背景的。这些毕业的学生几乎上都是一毕业就失业,为了不失业,很多学生开始了考研、考博的努力,可问题是,他们考上了研究生、考上了博士,就能够临床治病了吗?不是!而是思维更加地西化,因为考核他们的标准就是西方科学的标准,比如,做药物的动物实验,写迎合西方科学标准的论文。至于临床,就更不用指望了。如果让他们到各大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他们只会不断败坏中医的名声;如果让他们到研究所,拿着西医观念来改造中医,结果只能显示中医更不科学;如果让他们到了中医的管理机构,制定出的政策绝大多数都是不断消灭中医的政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院派中医就是中医不断衰落的最大罪人。当然,这里不应该责怪那些中医学子,而是几十年来中医培养的政策。西医是标准化治疗,它非常适合大学这种批量化的教育模式。而中医是个性化治疗,最适合培养中医的手段是师承。可我们国家却抛弃了师承这种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经验,而是学培养西医的办法搞起了规模化的大学。这样培养的结果就是中医水平一代不如一代,过去大医的经验没有多少能够传承下来,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的中医就是恶性循环,中医药大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懂中医的人,他们当上了管理中医的领导,又制定出一个又一个消灭中医的政策,中医进一步走向衰落。虽然中央振兴中医的初心不变,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变成了中医振兴的最大阻力。比如,当下的中医头上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就是《执业医师法》,它本来是管理西医的法律,却被戴在中医的头上。可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它无论如何是无法用同一个法律来进行管理的,合理的方法应该是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立法。可是,民间中医无论如何建议,一法两管的情况仍然稳定如山。一个管理西医的法律无论怎么改,也不可能适合中医,如此来管理中医,中医能有希望吗?第二座大山就是《药品管理法》,它本来是用来管理西药的法律,却被用来管理中药,让中药削足适履。可问题是,中西医治病的方法不同,药理更是天差地别,西药的靶子是细胞,中药的靶子是经络,靶子都不一样,如何一法两管。可不管民间中医怎么反对,在新的《中医药法》里面仍然将《药品管理法》强加在中医头上。第三座大山就是中医评价标准,一旦出现了纠纷,竟然拿西医标准来评价中医。这就象电视剧《老中医》中的翁泉海一样,不是自己的问题却被关进了监狱。无数中医害怕这样的结局,而不敢用偏性大的中药,结果导致了中医疗效的快速滑落。中医没有了疗效,就只有被国民抛弃了。作为中医管理的头羊,纵容这样的中医政策,如果不是不懂中医,就是恶意伤害中医。如果不懂中医,就直接可以换人了,因为作为一个系统,局部每一个人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一把手不懂中医,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他管理的中医不懂中医,如果中医只有去死了。如果是恶意伤害中医,就更不能容了,因为这样中医死的更快。中医政策是中医的生死线,适合中医发展的政策,就会使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脱颖而出,不适合中医发展的政策,就会造成中医的劣胜优汰。过去中医持续走向衰落,就是中医政策违背了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一把手,政策是一把手意志的体现,既然出台了这样的政策,本身就说明一把手不懂中医,如此地恶搞下去,中医就是嘴上喊得欢(振兴中医),而实际上就是中医继续走向死路。你觉得管理中医领导怎么样呢?这样搞下去中医有希望吗?欢迎大家留言,提出中医振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