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中焦宣痹汤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人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
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醋炒),晚蚕沙9克,赤小豆皮9克。
【用法用量】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日1剂。
现代临床应用:
1: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疾病、药物等引起的尿酸生成增多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属于中医“痹证”范围,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多属湿热痹。慢性期以关节肿大、僵硬或畸形为主症,多属湿毒、痰浊、血瘀凝聚。本方可用于湿热痹型的痛风。《江西中医药》2000,(5)刘华报道:用宣痹汤加减治疗痛风65例。药物组成:木防己、杏仁、赤小豆、木通、络石藤、海桐皮各15克,栀子、连翘、半夏、蚕沙、地龙各10克,薏苡仁、葛根各30克。病在上肢关节加桑枝30克;病在下肢关节加川牛膝15克;疼痛剧烈,加姜黄、元胡各10克;舌淡苔白无热象者,去栀子、连翘,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5例,有效1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5.38%。
2:多发性神经炎也称末梢神经炎,是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障碍。原因常见于感染、中毒、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感染后或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等。中医属于“痿证”、“痹证”,常见证候有湿热阻络、风湿阻络、寒湿痹阻、痰湿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瘀阻脉络等。宣痹汤可用于本病的湿热证。据《江西中医药》2000,(2)报道:以宣痹汤加减治疗多发性神经炎18例,以宣痹汤为基本方,常加药物有:姜黄、乳香、没药、海桐皮。同时,用嫩桑枝500克煎水,先薰后洗,每日2次。结果:18例全部治愈(疼痛消失,行步如常),治疗时间15~35天。
3:风湿热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系的有反复发作倾向的全身结缔组织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属中医的“痹证”范畴。本方主要用于风湿痹型的风湿热。据《中医药学报》1993,(5)以本方治疗1例风湿热患者。患者张某,男,45岁,农民。1989年6月12日初诊,10天前淋雨行走,出现恶寒高热,关节游走疼痛,头痛,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曾以行痹治之。现恶寒头痛已除,仍发热(体温38.2℃),关节肿痛,有热感,以膝关节为甚,面色淡黄,身体困重,小便量少色黄,舌苔白腻,脉弦数。证属湿热流注关节、经络之湿热痹,治以清热化湿,宣痹止痛。方用宣痹汤加减:杏仁、滑石各15克,防已12克,薏苡仁、连翘、栀子、半夏各10克,通草、生甘草各6克。服上药6剂后,低热基本消失,关节肿痛略有好转,胸闷身重减轻,后以上方增损治疗近1月而愈。
4:据《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报道:用宣痹汤治疗结节性红斑1例。患者表现,双下肢出现红斑,红肿疼痛,伴有轻微的关节疼痛。查体:双下肢可见5处结节红斑,最大3厘米x3厘米,最小1.2厘米×1.3厘米。红肿压痛而明显,余无明显不适,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自诉发病前月余,因天气炎热而夜卧地板半余月。分析本病与感受湿邪有关,结合暑热气候,诊断为“暑湿痹”。治以清热利湿,养血通络,选用宣痹汤加减: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滑石15克,连翘10克,炒栀子10克,秦艽12克,炒白术10克。服上方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9月5日复诊时,查结节明显变小,红肿疼痛消失,皮色较暗,舌脉同前。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加浙贝10克,炒栀子改6克,继服4剂。各种症状进一步减轻,未再继续服药。1个月后复查,红肿热痛均消失,结节未触及,仅一处留有轻微的色素沉着,余无任何自觉症状。治疗过程中未服用任何西药。作者认为,本病的诊治过程中,首先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出发,结合自然界的时令气候,认为本病系暑热下迫,地气上蒸,加之久卧湿地,湿热交结,闭阻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潮红疼痛肿块。故拟以清热利湿,养血通络之法。方中杏仁开宣肺气,使气化则湿化;木防己、薏苡仁善清经络中湿热,除湿痹;晚蚕沙驱风除湿,和胃化浊,对湿热蕴结所致的发热身痛,每有良效;木瓜舒筋活络,现代研究证明其具有抗炎、抗风湿、镇痛的作用;栀子、连翘、滑石清热利湿;半夏辛温通降以行水湿;秦艽、桑枝祛风湿,通利关节,通络止痛;炒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赤芍、生地清热凉血,活络通血;浙贝软坚散结。通览全方,以祛邪利湿通络为主,而佐以扶正,使邪去而正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