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夹湿】

滋阴恐助湿,渗湿恐伤阴,到底该怎么办?三法同施,湿去阴长!

有位胃病患者,胃脘部胀闷不舒,伴隐痛,腹部发凉,饮热得暖不解,胃脘部时有灼热感,嗳气,矢气频作,大便不成形,量多,舌质红,少苔,脉沉弦略滑,先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等方药,未见效果。遂来求治。

从便溏量多,腹部发凉等症很容易误判为脾肾阳虚证。但是仔细辨证可以发现,本患者并无四肢冰凉、虚寒,肢倦等阳虚症候,反见胃脘部灼热感,得暖不减等阴虚胃热症候。再者,舌质红,少苔,脉沉弦而滑,都是阴虚胃热之症。

其中胃脘腹胀,隐隐作痛,矢气频作,嗳气,均为湿阻气滞,脾胃升降失调症候。

所以,结合以上症状,并非脾肾阳虚证,而是阴虚夹湿证。

故治以理气化湿,兼养胃阴。

用玉竹,山药,白扁豆,太子参,枳壳,厚朴花,草豆蔻,大腹皮,茯苓,石斛,桔梗,紫苏梗,法半夏,陈皮等药。

服药后,腹胀胃痛减轻,大便成型,其余症状好转。

分析:本案的辨证要点在→胃脘隐痛,伴灼热感,舌质红,少苔,得暖不解,此均为阴虚内热之侯。腹胀,便溏,腹部发凉皆为脾虚湿盛之侯。若单用温中燥湿,理气健脾,调中降逆等法,有温燥伤阴、破气耗气之弊。故用玉竹,山药,太子参,石斛等益气养阴,用枳壳,茯苓,紫苏梗,法半夏,厚朴等理气除湿。养阴,理气,除湿三法同施,则胃阴可复,脾湿得除,诸证可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