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小时候,听老人讲,戴氏家族祖居河北乐亭。大约在400年前,先辈逃荒从河北老家来到锦县右卫。开荒占草,繁衍生息,用艰辛与汗水,在这片盐碱滩上,建起了7、8栋土坯房,早上鸡鸣犬吠,晚上炊烟升起…… 他们走过渤海之滨的红海滩,穿越辽河入海口的芦苇荡,在一望无垠的草地上,他们看到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一棵树。那是一棵大榆树,给逃荒人以希望,也增添了前进的力量。经过一路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树下,决定在此打尖歇脚。几个男人稍作休息,围着大树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认真查看了一番,然后说:″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大树的东北面是个高岗儿,面积很大。适合做宅基地,大树南边有一池塘,池水清澈见底,这样的风水宝地,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咱们就在此安身立命吧!我们得感谢这棵大树,是它给我们指引了方向,等到戴氏家族发财致富时,一定双手合十,焚香磕头。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老天爷的恩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小的村落,充满生机活力。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村西头路南,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笔直,插向云天,枝繁叶茂,好像一把巨伞遮盖着地面。那树一副苍老的模样,粗壮的树干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和青苔,粗大的树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几丈高的枝干横空挺拔,碧绿的树叶贴近云天,枝杈间有一个喜鹊窝,年年岁岁总有喜鹊双双对对飞出飞进,孕育生命,源源不绝。那无数只不知名的鸟雀树间鸣啾,凌空当歌,陶醉了我金色的童年。 盛夏时节,吃完午饭,人的有的手拎小凳,有的拿着草垫,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这里纳凉。 有一个小男孩儿,问老爷爷:″大树南面的树桠子怎么少了半截?黑乎乎的不长树叶呢?″老爷爷把几个小孩儿叫到身边,面带笑容说:″这棵大榆树,原来南面的树桠最粗,底面有一个树洞,据说树洞里藏了妖怪,老天为民除害,一个巨雷把树桠劈断,孩子们,你们可不能做坏事,做坏事会遭老天惩罚的。 在大树下乘凉,人群中争胜好动的当属年轻人,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席地而坐。捡几颗石子,或团拉几个泥球儿,画个方框儿,画上竖线斜线,什么下挑、下连、下五道儿、憋死牛、涨死狗……谁要玩输了,学猫叫,学狗叫,逗得大伙儿哈哈一乐。 老年人沉稳、庄重,湊到一块,一边抽着大烟袋,一边侃大山,说着家长里短。有的还讲讲庄稼的长势……可小孩们,却不愿听这些,死扯乱缠地让老爷爷讲故事…… 讲完了这个故事,老爷爷站起身来,大声喊:″老少爷们,今天,我们无忧无虑地在大树下消遣,是大榆树的功劳,这棵树是幸福树。大伙儿一定要记住,你们现在耕种的土地,是先辈们用血汗开垦出来的。你们遮风挡雨的房屋,是老人们用双手建起来的,你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解放后,哪一年我记不清了。快到谷雨了,大榆树还没发芽儿,想起八老爷子的教诲,那棵大树可是全村老人的魂。又过了两年,那棵大树,在风霜雨雪中枝枯皮落,树干的底部,己腐烂成一个大洞,这时,屯子里的年轻人,要把它踞掉。一些上了年岁的人说,尊重祖训,顺其自然吧!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队里一些跃进派,不顾戴氏家族的反对,强行把大树五股分尸,做了大炼钢铁的燃料。从此,大榆树在这块土地上消逝了。 我曾记得,大榆树没了以后,几个爷爷辈的老人,谈起大榆树时说:"孩子们,你们要知道,大榆树是一棵神树,它是有灵性的。冥冥之中护佑着父老乡亲,庇护着五谷杂粮,保护着人丁兴旺。每年秋收时节,戴氐家族的老老少少,为报答你的恩情,仰望你高大的身影,设坛焚香,燃放鞭炮。 老年人神乎其神地说:″好多年了,别的屯子,都有过天灾人祸、猪鸡瘟疫,唯独戴四家子平安无羌,老少安康。 屯子里少了一棵大榆树,仿佛缺少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无遮无掩的屯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老人们想给老榆树立块纪念碑,可是,人老了说话不好用了。我只能为之祈祷,大榆树若有来世,再现这片神奇的土地吧! 那年秋天,我去云南出差。列车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一片荒山野岭…… 火车在一个小站停下来。车窗外,有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个个衣衫褴褛、肩上背着竹篓,朝车厢里挤来。有一个小女孩儿,长得很瘦,背篓里装着核桃,她不好意思的把背篓放下,用手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抺到后头,露出了俊俏的脸蛋儿,半袖的土布上衣前后都是补丁,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一看就是大山里的穷苦女孩。 我站起来让她坐下,她冲我摆摆手,不肯坐下。并礼貌地说:″谢谢叔叔!″我顺手帮她拉了一下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她又随手从背篓里,抓出一把核桃,放在我的口袋里,我想拒绝她,她却很执拗。 过了一会儿,小姑娘不再拘束了。从她那难懂的方言里,我听懂了小姑娘14岁,家里的核桃今年丰收了,但山里进不去车,要卖就得背出来。妈妈得病了,急需用钱,爸爸才让我出来卖核桃的。 小女孩说,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来到这里的。她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宿,天不亮就得动身往回走,还得走一天一宿。 我好奇地问道:″你走这么远,卖一篓核桃能赚多少钱?″"能剩15、6块吧!″她冲我微微一笑,一副满足的样子。 小姑娘说:"我们都带干粮了!"″你带的是什么干粮?″那位又追问了一句。″红薯面饼子″小姑娘回答。周围的旅客闻之凄笑。 就在这时,车厢里的广播响了:″各位旅客,由于天气原因,本次列车要晚点30分钟。″我利用停车的时间,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小姑娘卖的核桃挺好吃,大家买一些帮帮她!" 这时,有人问:″多少钱一斤?"″10个核桃卖2角5分钱!"我接上话茬:″挺便宜的,我们那里每斤8元!″ 这时,车上的旅客纷纷购买,我帮小姑娘数核桃,小姑娘自个收钱。 我一边数着核桃,还一边作介绍:这种核桃皮簿,生吃也很香。 那个女孩儿,仔细地把钱装好,十分感激地说:"叔叔,谢谢您,我该下车了!″ 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又从旅行箱里取出一套红色的衣服,放进她的背篓里。 对小姑娘说:″这是我给孙女买的,送给你吧!"她深深地向我躹了一躬。 此刻,车厢里有4个农民工,急忙站起身来,每人拿出50元钱,塞到小姑娘的手里。并且说:″我们带的东西太多了,实在背不动了,拿出50元钱,回去给你母亲买点药吧!″小姑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拥挤的人群中,小姑娘下了车。她却没有走,转过身来站在车窗前:″叔叔,大哥!谢谢你们啦!″感激的泪水,挂在小姑娘的脸上。那一刻,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又转身跑到我的车窗前:"叔叔,您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再穿!″她的声音哽咽了……
---------------------------------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上海文坛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上海文坛》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