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面授

忽又得笔力,战战兢兢,生怕再丢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跟于钟华老师学习执笔后顿有笔感,后渐生……

第二次是在篆刻学习中,执刀一行到底得中锋之感,换作运笔亦如是。后又渐生……

两失三得,如此反复,——跟他妈搞对象似的。

笔力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毫不费力,轻盈灵动,锋颖来去自如、开合有度,似是信手而得却又笔笔得法。任一部帖,上手既有,只是尚不熟练而已。

之前所有的问题如回锋不顺,折笔不畅,落笔即洇,笔画无力,结字古怪,行气断续等,一瞬间都灰飞烟灭皆不复存在了。

简单说,没有笔感,不得笔力,就是心笔两疏。

不同于前两回,感觉这次线质有显著提升,行气有了,墨不洇了,结字水到渠成而自然,更重要的是——上得墙了(跟之前比较)。

但也有缺憾,那就是这种状态的保持度不高,最初也就能维持个几分、十几分钟。然后呢?——然后就累了……

这种状态既需要全然放松,也需要全神贯注,用两者去浇注那种气韵能量的饱满与流畅。好在随着这种感觉越来越真实、明确,现在基本可以保持到半小时了。可见这是一种能够习得并且精进的能力。

随着心手双畅,心笔两生花,知道这是——有了,但同时心里也冒出一句——坏了!

怎么?——因为这毕竟是种感觉,很难通过动作解析的方式表述清楚,甚至对没有这种经验的人而言反倒会越说越乱。

我有,却给不了你。所以坏了……

我有,你咫尺视之而不见。所以坏了……

我有,久而久之日用不觉,与他人又渐生屏障。所以坏了……

记得于老师曾临杨凝士《韭花帖》,刷刷点点,从容而就,同时还没断了跟旁边学生聊天逗闷子。再看临作,神完气足。

看完了,笔交予你,却不能作,——很多事情就怕这个……

作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给不了别人就给不了吧,生屏障就生吧,反正于主事无碍。但我除了是某个领域的专业者之外还要为人师,这就不能听任“不可予人,陡生屏障”了。

开汤亦然。你看着我一水、一水的注水、出汤,回去再照搬视频操作也难得真味,仍是这个道理。

那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亲授

“感觉”这东西是需要亲授的。我之所以笔感、笔力丢丢捡捡,就是因为尚未得机会面授(于师魔营书法课正在进行,羡煞人也……)。

理论内容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书籍、音视频获得,充其量再补充个问答环节。而感觉这东西,必得口传亲授之功才行,授受者皆需全神贯注于当下方可。本质上这是一种能量的传递,与金庸小说里师徒传递功力无二。

没有这个过程就会绕远,走弯路,最终能不能得,就要看各自的慧根了(我若得法,也是渐悟)。

所以很多人戏称要来我这儿“偷师学艺”,我也笑言:“拿走!都拿走!皮毛形表者尽管拿走!——只要把茶钱付了……”

“感觉”这东西说来也神奇,我要给你才能得到,——你要不来的给你时也知道你能拿得多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如何待师,你心里想清楚……

那么,面授,尤其是技艺类的面授,重点应该是该领域专属感觉的传递、授受

(知道以后参加面授的重点是什么了吧,知道如何评价一堂面授的水平了吧……)

感觉来自于实践中的切身体验

齐白石想跟随徐渭学的就是他那种创作的感觉(吾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赖声川跟随雪瑞 · 史卓克(Shireen Strooker)编排《昂丁(Ondine)》是要跟她学习“知道舞台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感觉。

有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孩子学习一种新操作。A组,自主学习、自行摸索,讨论总结;B组,自行初步尝试后老师演示一遍,再开展自主学习摸索与讨论总结。看哪组最终的学习效果好?——答案是B组,甚至最后还摸索出了老师所没有讲到的新操作技术,更上一层楼。

重点就在那次演示,它为你指明了对的方向,避免在错的方向上浪费时间;同时它也赋予了你能量,使你有动力前进。

(书法学习上我就在A组……)

在各种的技艺领域里,那种专属感觉我们姑且笼统的称之为“手感”。那就以“手感”为重点来探讨面授的开展:

你能否保证过程中充分呈现出这种“手感”,让参与者感受到,并最终“拿走”(至少是部分'拿走’)?——这考量得是你为师的能力,或者说口传亲授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那很难想象面授效果。

更进一步,开设面授你自己是否具备这种“手感”?——这是面授的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个基础,那面授就只能琢磨忽悠人了。

参加一场有“手感”的面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会有理论,会有心法,但是那种需要结合手感体验才能讲,才好理解的内容,古人称之为“心诀”,后边往往还会跟一行小字——“秘不示人”。究其原因,除了人家自视为珍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配合一定高度的指导实践会很难正确理解。可见,心诀乃面授之言

所以别拿着本《葵花宝典》硬看,瞎练,——翻开首页就是一刀……

除了传授心诀之类,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操作练习,在实践中去观察那种感觉,去捕捉拿着感觉,去体会那种感觉,并争取让那种感觉固化下来形成体感记忆

这期间你用一分心相当于平日里的十分用心,所以别在这个时候偷懒。但就算你百般用心效果也会有起落反复。但别害怕,有老师在,他会随时矫正,把你扶回正途,找回手感。

有人会问:“那网课还值不值得上了啊?也是技艺内容啊……”

正要说这个问题。但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面授的最佳时机

初始之际并非是最佳时机。建立“基础体感”之前,很多重要内容是意识不到,理解不了的,就算参加高级面授也会事倍功半。那么,先研习网课内容以建立基础体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所以不用考虑什么“能Get多少?”“会不会出错?”等问题。网课只是让你对一门新技艺建立初步认知,——学就是啦。

你一定会有掌握不了的技法,过不去的坎儿。百攻不下、百思不解之后便是参修面授的最佳时机了。

孔子不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好了,“开汤美学面授课”、“标准开汤网课”招生中,——自己选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随笔:空山流学员学习体会选登 (六) 2018/1/14
随笔:空山流学员学习体会选登 (十) 2018/5/18
(0)

相关推荐

  • #楷书如何表现“笔力”更有感觉# 书写笔...

    #楷书如何表现"笔力"更有感觉# 书写笔力表现和感觉,褚遂良所说的"如锥画沙"是其中很强的一种.需要说明的是:以锥划过沙的人或许不少,但以锥画沙的文士并不见得多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

    记得还是在学生时代,一进寒假,也不知道是谁从哪儿弄来了那一年的大片资源,-- 二.三十部!几百个G!! 看吧 - -,可是我还有很多别的安排,-- 有办法!! 快进 ~ ~ 哎,开打了!开打了!--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续)—— 奢侈的仪式

    <体验的完整性>那篇文章推出后,有朋友问我: "所有体验都去追求完整性,-- 我哪有那工夫啊!!" 他说的极是,连嚼块儿馒头都要嚼到舌下生津才罢休,那这顿饭也就甭吃别的 ...

  • 开汤哲学:卷舌吮吸,… … 或许是个错误

    专业评茶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看到那些评茶老师们在吸溜吸溜地喝茶,或者叫"吸茶",场面时而山呼海啸一般.而你在学茶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必学的动作 -- "卷舌吮吸式"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