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面授
忽又得笔力,战战兢兢,生怕再丢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跟于钟华老师学习执笔后顿有笔感,后渐生……
第二次是在篆刻学习中,执刀一行到底得中锋之感,换作运笔亦如是。后又渐生……
两失三得,如此反复,——跟他妈搞对象似的。
笔力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毫不费力,轻盈灵动,锋颖来去自如、开合有度,似是信手而得却又笔笔得法。任一部帖,上手既有,只是尚不熟练而已。
之前所有的问题如回锋不顺,折笔不畅,落笔即洇,笔画无力,结字古怪,行气断续等,一瞬间都灰飞烟灭皆不复存在了。
简单说,没有笔感,不得笔力,就是心笔两疏。
不同于前两回,感觉这次线质有显著提升,行气有了,墨不洇了,结字水到渠成而自然,更重要的是——上得墙了(跟之前比较)。
但也有缺憾,那就是这种状态的保持度不高,最初也就能维持个几分、十几分钟。然后呢?——然后就累了……
这种状态既需要全然放松,也需要全神贯注,用两者去浇注那种气韵能量的饱满与流畅。好在随着这种感觉越来越真实、明确,现在基本可以保持到半小时了。可见这是一种能够习得并且精进的能力。
随着心手双畅,心笔两生花,知道这是——有了,但同时心里也冒出一句——坏了!
怎么?——因为这毕竟是种感觉,很难通过动作解析的方式表述清楚,甚至对没有这种经验的人而言反倒会越说越乱。
我有,却给不了你。所以坏了……
我有,你咫尺视之而不见。所以坏了……
我有,久而久之日用不觉,与他人又渐生屏障。所以坏了……
记得于老师曾临杨凝士《韭花帖》,刷刷点点,从容而就,同时还没断了跟旁边学生聊天逗闷子。再看临作,神完气足。
看完了,笔交予你,却不能作,——很多事情就怕这个……
作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给不了别人就给不了吧,生屏障就生吧,反正于主事无碍。但我除了是某个领域的专业者之外还要为人师,这就不能听任“不可予人,陡生屏障”了。
开汤亦然。你看着我一水、一水的注水、出汤,回去再照搬视频操作也难得真味,仍是这个道理。
那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亲授。
“感觉”这东西是需要亲授的。我之所以笔感、笔力丢丢捡捡,就是因为尚未得机会面授(于师魔营书法课正在进行,羡煞人也……)。
理论内容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书籍、音视频获得,充其量再补充个问答环节。而感觉这东西,必得口传亲授之功才行,授受者皆需全神贯注于当下方可。本质上这是一种能量的传递,与金庸小说里师徒传递功力无二。
没有这个过程就会绕远,走弯路,最终能不能得,就要看各自的慧根了(我若得法,也是渐悟)。
所以很多人戏称要来我这儿“偷师学艺”,我也笑言:“拿走!都拿走!皮毛形表者尽管拿走!——只要把茶钱付了……”
“感觉”这东西说来也神奇,我要给你才能得到,——你要不来的;给你时也知道你能拿得多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如何待师,你心里想清楚……
那么,面授,尤其是技艺类的面授,重点应该是该领域专属感觉的传递、授受。
(知道以后参加面授的重点是什么了吧,知道如何评价一堂面授的水平了吧……)
感觉来自于实践中的切身体验。
齐白石想跟随徐渭学的就是他那种创作的感觉(吾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赖声川跟随雪瑞 · 史卓克(Shireen Strooker)编排《昂丁(Ondine)》是要跟她学习“知道舞台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感觉。
有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孩子学习一种新操作。A组,自主学习、自行摸索,讨论总结;B组,自行初步尝试后老师演示一遍,再开展自主学习摸索与讨论总结。看哪组最终的学习效果好?——答案是B组,甚至最后还摸索出了老师所没有讲到的新操作技术,更上一层楼。
重点就在那次演示,它为你指明了对的方向,避免在错的方向上浪费时间;同时它也赋予了你能量,使你有动力前进。
(书法学习上我就在A组……)
在各种的技艺领域里,那种专属感觉我们姑且笼统的称之为“手感”。那就以“手感”为重点来探讨面授的开展:
你能否保证过程中充分呈现出这种“手感”,让参与者感受到,并最终“拿走”(至少是部分'拿走’)?——这考量得是你为师的能力,或者说口传亲授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那很难想象面授效果。
更进一步,开设面授你自己是否具备这种“手感”?——这是面授的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个基础,那面授就只能琢磨忽悠人了。
参加一场有“手感”的面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会有理论,会有心法,但是那种需要结合手感体验才能讲,才好理解的内容,古人称之为“心诀”,后边往往还会跟一行小字——“秘不示人”。究其原因,除了人家自视为珍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配合一定高度的指导实践会很难正确理解。可见,心诀乃面授之言。
所以别拿着本《葵花宝典》硬看,瞎练,——翻开首页就是一刀……
除了传授心诀之类,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操作练习,在实践中去观察那种感觉,去捕捉拿着感觉,去体会那种感觉,并争取让那种感觉固化下来形成体感记忆。
这期间你用一分心相当于平日里的十分用心,所以别在这个时候偷懒。但就算你百般用心效果也会有起落反复。但别害怕,有老师在,他会随时矫正,把你扶回正途,找回手感。
有人会问:“那网课还值不值得上了啊?也是技艺内容啊……”
正要说这个问题。但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面授的最佳时机?
初始之际并非是最佳时机。建立“基础体感”之前,很多重要内容是意识不到,理解不了的,就算参加高级面授也会事倍功半。那么,先研习网课内容以建立基础体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所以不用考虑什么“能Get多少?”“会不会出错?”等问题。网课只是让你对一门新技艺建立初步认知,——学就是啦。
你一定会有掌握不了的技法,过不去的坎儿。百攻不下、百思不解之后便是参修面授的最佳时机了。
孔子不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好了,“开汤美学面授课”、“标准开汤网课”招生中,——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