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

一、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是华夏天道文明在度量衡上的映射。

古代度量衡体系的建立,是古人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的。

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气是从黄钟管出来的,古人以此为出发点,规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宽度为一分,黄钟的长度为90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这就是古代根据黄钟而来的长度单位,源头就是观测天文测量地气。

把这种黑黍装满官方的黄钟管,正好装满了1200粒,这个1200粒黑黍的容积就叫做一龠(yè),两龠为一合,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个就是古代容积的单位。

一黄钟所装黑黍的重量是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头。这就是重量单位的来源。

班固在《律历志》中对于一斤为十六两,作了明确的解释。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株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

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

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

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

古人为何规定一斤为十六两,还有非常多的说法,不过都是传说或者戏说:如星辰说、倍数说、“秦始皇功绩'说、“秦始皇御书'说、“秦始皇戏商人'说。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从上古时代就开始的,而一直沿用筷子的使用也是天道文明的反映。

华夏大地古代遍布竹子这一物种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要素。由于竹子材料在各项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适用性、便利性、丰富性等多种优势,导致华夏文明在科技树上很容易就达到一个高度。

筷子最早就是从竹子的使用中延续下来的,从“箸和筯”的汉字就可以看出渊源。箸音同煮,甲骨文的煮非常形象的说明中国古代餐饮形式中煮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煮物的获取使用筷子最为方便和合理,特别是在华夏食材丰富的环境下,比如长径的蔬菜或者面条状食材都比用勺子或者叉子好用很多。

筷子的使用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具备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手部各部位肌肉和穴位的持续刺激和锻炼,让儿童的大脑在简单运动中得到强化锻炼,特别是在语音文字还没有发达的古代,游戏和工具的使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筷子就是当时儿童最好的玩具和教育工具。

筷子是祖先规定为7寸6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此来表明人类和兽类是不同的。人类是有自己的情感的,而且对于各类事情,是有一定的分寸的。

此外,对于筷子民间还有很多说法:

1、“有福有禄”说

两根筷子分别代表“福”和“禄”。古代人靠辛苦地种田,有了好收成,一家人一年四季才有饭吃,才有衣穿。这才是最幸福的家庭,才有“福”有“禄”。

2、“有妻有子”说

妻和子是你最亲近的人,就像两根筷子,天天不离不弃。管好了妻子和儿女的衣食住行,才能达到,尽了一家之主的责任和义务。

3、“有规有矩”说。

筷子捏在手上,上方下圆,代表做事情有规有矩,没规没矩,没有法度约束,没有章法节致,是办不好事情的。

4、“合二为一”说。

一个家庭,夫和妻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只有夫妻和睦相处,共同治理经营这个家,才有家庭幸福,才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夫妻二人,合二为一,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把家庭治理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