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剃头匠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头发这东西,隔一段时间你要伺候它,修一修,剪一剪,不然,蛮影响形象,老人对小伢说,头发长得像犯人。如今,有人在一些大超市内租借门面,兴起10元理发,不洗头不染发,三下两下,不到3分钟,头就理好了。走下座椅怎么有点不甘心。我还是怀念传统剃头。  

把为男人理发称作“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因为满族男子的发式,是剃去颅前的头发在脑后留辫子。他们进入汉族地区后,明令汉族男子改变明朝留“全发”的习俗,剃头梳辫子以示归顺清朝,否则就视为反抗朝廷而被处死。清初有“留头不留发(指剃头),留发不留头(指杀头)”之说。所以清朝的近三百年间,除了和尚、道士之外,成年男子都是剃头梳辫的发式,于是就有了剃头匠这行手艺人。 

 

在梳辫子的年代,剃头匠们的“铺子”,一种是在城镇某处固定地点——如街道的交叉路口头旁、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种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上门服务。那一副挑子,一头是有抽屉装工具的座凳,一头是烧热水的小火炉子,炉上坐一铜水盆,水盆边是一木架,架上既可搭毛巾之类,又起了幌子的广告作用。人们俗称“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说恋爱的人若是单相思。    

被人请上门去为胎儿剃胎毛是剃头师傅的荣幸。旧时剃胎毛仪式十分讲究,家中要点红烛、摆供品。剃头师傅以白酒代水为小儿润发,然后再剃。有的人家为小儿剃光头,说是今后头发长得更密更黑。有的人家则把后脑勺或头顶心的一撮胎毛留下,剃成”桃形“叫做“百岁毛”。剃头后小儿通常戴一顶红布做成的“和尚帽”,以期神佛保佑。完毕,剃头师傅工钱加倍,家中供奉的果品剃头师傅也可拿走。胎毛剃好后,母亲抱着小儿外出走一圈,叫“出窝”或者叫“见世面”。  

剃头是纯手艺活,老一辈人常讲,要学剃头,须学徒三年,其实很多工夫都花在剃、掏、捏的练习揣摩上。剃须之前,先得热毛巾敷面两次,待须孔打开,胡刷蘸上皂沫在脸上细细抹过,右手悬腕执刀,拇指按住刀面,食指、中指勾住刀柄,无名指、小指顶住刀把,在刷刀布上顺逆两下,左手抚脸撑拨皮肤,剃刀便在客人脸上细细扫荡,就连眼皮上的细细绒毛也不放过,10分钟过后,定叫客人脸上再摸不到半根须茬。  

掏耳是细致活。掏耳筒里挖勺、绞刀、镊子、耳绒这四样物件各有其用,找一亮堂之所,左手轻捻耳廓,先用挖勺将耳耵挖出,再用绞刀在耳眼里转上一圈,用镊子将剩余耳耵夹出,最后用耳绒轻轻转动,掸去细屑。但瞧见顾客彼时眯眼享受、过后神清气爽之态,足见掏耳朵是件蛮舒服的事。   

捏肩捶背现在似乎是按摩场所专有,但却是老一辈剃头匠必备之技艺。掏耳、剃头、修须,剪鼻毛,客人已是红光满面,耳目一新,再经摩顶、放髓、捏肩、展臂、捶背,整个上半身骨结放松个遍。最后一项是敲顶,左手掌覆在客人天灵盖上,右手握空拳在掌背上轻轻一敲,只听“嗒”的一声脆响,收布、理领,再瞧那顾客,真真是荣光焕发,年轻一大截。  

剃头师傅还有一个本事——治落枕,不管谁睡觉落了枕,歪着脖子进去,剃头师傅把你脑袋搁在他躬起的大腿上,两手扶着下颚,轻轻两下,“咔叭”就扳正了。在武汉,以前江西九江人干此营生多,黄陂、广济人干这一行的也比较多。武汉人喜欢认熟,那位剃头师傅剃得好,脸刮得干净舒服,就基本固定找他了,甚至肯花公交车费,从老远赶去找熟悉的师傅收拾一下头发。  

剃头讲究个神定气闲,不管什么人,把围布给你围上,便是主顾,不管是剃何种样式,都得不卑不亢,剪、推、剃、修、洗各道程序有条不紊。过大年的时候,排队的人特多,也绝不慌了手脚,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绝不减工序。有道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容不得虚与委蛇,砸了自己的饭碗。

如今,保持传统剃头手艺的匠人在街头巷尾仍然可以见到,受到老年顾客的青睐,但遍布三镇的美发美容厅成为时尚的主流。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2013年“剃头铺”汉口车站路百年老店长生堂 钱汉明摄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猜】猜猜这是神马东西?

    每日一猜 如果您猜得出,请在留言处果断写上答案.如果您猜不出,请分享给其他朋友,顺带考考那些见多识广的大神.实在没招,也不要紧.答案会在次日6点28分准时公布.关注"北墨文穓",涨 ...

  • 白羊文艺:理发的那些事儿

    :经常睡不好觉 御恒堂二十七味舒眠贴解你烦恼 理 发 图片多自网络致谢侵删 理发的那些事儿 郭 宏 旺 记忆是一条河,一条悠长的河流.河流不是很宽阔,涓涓的流水和微风之下的涟漪细细地编织,慢慢地沉淀着 ...

  • 乡味三题 作者:诗溪【散文】

    乡味三题 文|诗溪 童年的乡村,乡亲淳朴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伴着篱笆墙圈起的小院子土屋,炊烟袅袅的雾气笼罩村庄.生意人的吆喝声,眏衬夕阳的霞光渐近渐远,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剃头匠

    乡村记忆--剃头匠 文/游传化 乡下集镇逢集的日子,三五个老年人围在背街蔽巷极不起眼的理发摊旁,或蹲或坐,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拉着家常,他们都是在等待理发的老顾客,那样悠闲,让人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如今 ...

  • 体光老和尚:有一丝毫的放不下,功夫就不得现前

    想得一个见地,想得一个功夫,这都不是想出来的,想也是妄想,你想得一个什么都是妄想.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功夫用好,这就是得好处,得利益的根源!要把自己的所爱.所贪都放下,只有功夫在.什么是功夫呢?这些贪爱不 ...

  • 聞鍾記郵 | 上海老行当之剃头匠

    聞鍾記郵(3316)上海老行当之剃头匠 如今五十岁往上的人都会记得有一部电影<女理发师>,著名影星王丹凤.韩非等主演,歌颂了发挥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践行为人民服务,讽刺了心口不一,轻视服务 ...

  • 消失的老行当:剃头匠

    剃头匠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就说明了行业分类的广泛和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行业已经逐渐在这个城市消失了. &q ...

  • 【老行当】弹匠 只为弹出人间暖 谁怜心酸累弯腰

    身背弯弓难射雕,手拨琴弦不成调. 只为弹出人间暖,谁怜心酸累弯腰. 这说是弹匠,即弹棉花的人,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 ...

  • 老行当 |沐足修脚 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修脚匠

    修脚匠又称剔脚匠或画皮匠,从事该行业的手艺人,专门为人修剪趾甲.治疗足疾,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服务行业.现在武汉三镇大街小巷老旧社区沐足.洗脚店仍是星罗棋布. 修脚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医术,是中医外治的一 ...

  • 逝去的老行当——铲蹄匠

    人类对牲畜的役使,生产上获得了很大的帮助,而懂得感恩的农民们对牲畜的呵护也是无微不至的. 生产队时期,记忆里就有在生产队饲养室旁大椿树跟前,目睹过公社的铲蹄匠为牲畜解除痛苦的情景.近日拜访当年的老社员 ...

  • 还记得老湾那走村串户的剃头匠吗?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消失的剃头匠 文|荣坤 "今天在你家吃饭,等下饭好后叫我.&q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三)剃头匠:万事不是开头“难”

    小区门口.菜市深处.老街中间,这些地方从来都是"卧虎藏龙",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老手艺人,只有附近的居民才能有幸一睹他们的"真容". 说到理发,大部分80后.90后 ...

  • 【老行当】 箍桶匠 “修理大小脚盆,打箍打油”

    小时候,在小巷子里时常听到"修理大小脚盆,打箍打油"的吆喝声,那是箍桶匠来了.这些人一般也是走街串巷,肩挑担子,嘴里吆喝着.其实真正箍桶的不多,多是修桶的,夏天时,有许多人家的水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