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漏补缺之诗歌阅读技巧 ——郑州市20届二测诗歌《重阳日荆州作》解析

查漏补缺之诗歌阅读技巧

——郑州市2020届二测诗歌《重阳日荆州作》解析

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随着周先生的文章在教材中的比例逐渐降低,“三怕”似乎慢慢变成了“两怕”。然而,近年来古诗词难度有所加大,考生的“三怕”悄然间有了新的变化:“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古诗词。”

全国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是必考版块,多年来与文言文阅读一起,构成了古诗文阅读这个大的版块。题目偶尔有变,不变的是所选诗歌均短小精悍,典雅优美。然而对很多考生而言,要体味到这样的美感就甚为不易了,面对古诗词,他们只觉得晦涩难懂,情感朦胧,不可琢磨。于是乎“三怕古诗词”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古诗词言简义丰,凝练跳跃,具有独特的美感。只有抓住它的特点,方能走进它的世界,读懂它的内涵,与它握手言欢。临近高考之际,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诗歌阅读的一般流程,把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帮助学子们攻克这一难点。

阅读方法

要想读懂诗歌,最好按照合乎规律的流程来进行阅读。

诗歌的阅读流程可以分四步走,简言之:一看题目二看人,三看翻译四形神。”(这两句顺口溜来自郑州七中语文教研组长李朝阳老师,既简约又精辟啊!这里“人”指的是作者,“形”指的是表达技巧,“神”指的是情感主题。)

具体流程如下。

一、关注题目,推测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中心有指导作用。尤其是诗歌的题目,常常能折射出诗歌的题材、对象、情感基调等,故更需读者格外关注。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首先,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阅读诗歌。同一作者,面对同一事物,前后感受不同;同样,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观点也有较大差异。

其次,要结合诗人的个性特点来鉴赏诗歌。诗人个性影响着诗歌作品创作,决定着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要在时代的大氛围中理解诗歌。诗歌是时代的缩影,是特点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每首诗歌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三、大胆翻译,进入意境。

诗歌是精美的文言句子,具有比文言更为典雅的美感,正因如此,翻译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但仅仅翻译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添枝加叶,尽可能地接近其内涵和意境。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我们调动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积累,比如常见意象的内涵,主旨句的解读等等,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进入其优美的意境。

四、把握情感,体味妙处。

一首诗歌,我们把握住它的情感内涵了,体味到手法带来的妙处了,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它。

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就自然显现出来,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也会随之显现,我们就可以体味到诗歌的独特妙处了。

言简义丰的古典诗歌,通过合理的方法加以赏析,显得唯美而浪漫,就会涌现出无穷的“诗味”来。

阅读流程就是阅读方法,下面咱们结合郑州市二测中诗歌阅读的实例来进行解读。

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重阳日荆州作[注]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吴融,晚唐诗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15.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原文解读
下面,咱们一起来四步阅读,解读原诗。
一、关注题目,推测内容。

标题中“重阳日”,可以推测内容:时间是重阳日,可能是登临诗,情感以思乡怀人为主,可能还有异地为客的艰辛、在外的孤独寂寞等情感。“荆州作”即作于荆州,说明作者现在身在异地荆州。

常识点拨:重阳节有称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等,有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辞青等习俗。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由注释可知作者情况:吴融,晚唐诗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晚唐”,透露出安史之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被贬”,可以推测诗中可能会有贬谪之恨,壮志难酬等情感。

三、大胆翻译,进入意境。

在文言翻译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语境,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进行散文式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意象和情感就融为了一体,构成了整首诗歌优美的意境。

散译如下:

重阳节写于荆州

吴融

从万里之外的故土被贬谪到荆州这个荒蛮的地方,

我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深深的哀伤,

深秋重阳,登高远望,内心更加彷徨。

即便只有冰凉的浊酒,我也难辞一醉,

重阳的菊花却因天气尚暖没有开放。

战乱频仍我已不能返回故土,

天空飞过了边塞的鸿雁,

老朋友,你们又在何方?

重阳时令、时事战乱让我心有触动,却又无奈忧伤,

不等残阳落山,我就离开了这荆州的楚台。

四、把握情感,体味妙处。

首联,抒发了诗人的贬谪之恨,以及重阳佳节之际有家难归的哀伤忧愁之情。

“万里投荒”照应了标题中的“荆州”,以及注释中的“被贬”,透露出一股贬谪之恨;“哀”是诗眼,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基调;“徘徊”是走来走去,此指内心的彷徨,照应标题中的“重阳”佳节,在此佳节的背景下,登高望远,引发了诗人更加幽深的愁情。

颔联,抒发了诗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情怀。

颔联顺承首联,继续写诗人的愁情。酒是浊酒,凉酒,即便如此,也要一醉方休,以便能暂时消除这人在异乡的无尽悲愁,可惜天气尚暖,菊花未开,饮酒反而更不尽兴。由此可见,满腹愁情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浓郁了。

颈联,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颈联由颔联的眼前之景,转而写戎马战乱的动荡时局。诗人有家难归,有亲友却难以相见,可见其内心的无比悲苦。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时节时局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尾联收束全诗,“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照应首句“哀”字。重阳时节已近深秋,马上临近年关,可是诗人却有家难归,时局动荡诗人却无法力挽狂澜,这都让诗人深深地感到无力和无奈,至此,诗人的愁情达到了顶峰,既然无法驱遣愁情,何必再登高望远!于是诗人不等残阳落山,就离开了楚台。

诗即景抒情,融情于景,有想象,有细节,有直抒胸臆,满满的都是客居的凄凉和人生的失意,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哀愁,写出了一个末世文人的落魄情怀。

温馨提醒:

1. 要多多储备与诗歌相关的知识,积累的越多,读诗的语感就越好。比如传统节日的习俗及内涵;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不同题材的诗歌,所不同的情感和手法;一流诗人的经历和风格等等。

2. 不急不躁,遇到一首诗,积累一首诗。“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分有一分的欢喜。”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读诗的感觉越来越好,诗歌的难度似乎降低了。

03
试题解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参考答案:

D(“下楚台”蕴含着诗人落寞失意的情感,“独登台”蕴含的情感除了落寞失意,还有老弱多病的愁苦、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解析:

D项巧妙地融入了比较阅读,这也是诗歌鉴赏常见的出题类型,常常是与课内64篇中的某首诗进行比较阅读,那么要想做好这类题,前提就是要对课内诗歌非常熟悉,不仅会背,还要真正地理解到位,方能判断正确。

建议遇到该类题型时,将课内诗歌在演草纸上闪默下来,快速品读即可,这比在脑海里盘旋诗句,效果要好得多,且实际上会节省时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当我们在背默《登高》之时,分明就看到了年老多病的老杜,听到了他生命衰弱的叹息,情感方面自与本诗有同,有不同。

15.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诗歌颔联写诗人欲饮酒以自宽,但冷酒入愁肠难辞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但天气温暖菊花未开不得观赏。(3分,答出一句意思给1分,答出两句意思给3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遭逢人生失意,漂泊异乡,遇佳节难以排遣的凄凉悲哀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该题是诗歌的常见题型,解析句子后,最后一定要加上情感。前提是要读懂该诗,这就涉及本期所讲的读诗步骤和方法了。

重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朝·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重阳》近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日齐山登高》唐朝·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蜀中九日》唐朝·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小梁州·九日渡江》元朝·汤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九日》唐朝·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折桂令·九日》元朝·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