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再忆山芋那些事

再忆山芋那些事

记忆深处,童年时正处于人民公社后期。那个年代,村组不叫村组,而被喊成某某大队第几生产队;那时的土地也不是每家每户的,而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当年的生产队,虽然只是最小的农村组织,却是一个拥有着众多人口的大集体。像我们生产队,不足三十户人家,有好几家都是八九个孩子,一个家庭就是十几口人。低矮的茅屋草舍里,除了放在门旁种田必不可少的农具,从高到低站着的都是张嘴要饭吃的孩子。那时,解决温饱才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记忆深处,当时队里种的庄稼,如麦子,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量都很低。每年交完上级摊派的公粮,再留足下一季的种子,能分到社员手里的粮食真是少得可怜。为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到春天,队里都会选择地势略高的土地,轮换着大面积的栽植山芋。

山芋,作为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它有许多名字:红薯,番薯,甘薯,地瓜等。据古代文献记载,其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它对土地要求不多,但产量很高,一亩地能收获几千斤。在那个缺少粮食的年代,大面积栽植山芋,成了对付饥荒最好的方式。

山芋,栽植土里两三天,就开始扎下根须,吐叶放蔓。成活后的山芋,在生长初期锄一遍草,施一次饼肥,之后人们便不管它了,任它在阳光雨露下自然生长。过不了多久,山芋的藤蔓就将初时裸露的山芋格子,遮得严严实实,放眼望去,大块的田野,绿油油的一片。

为避免藤蔓疯长,耗去养分,盛夏炎炎,队里会安排部分妇女翻山芋藤,虽然是大热天,妇女们多数乐意干这份农活。翻山芋藤时,常常是一人一行,一字排开,顺着山芋格子两边,用细长的棍子反方向用力挑起藤蔓,有些藤蔓长的又快又长,都爬过了两三个格子,且会有须扎入泥里,这些扎了须的,棍子也挑不动,队长让大家直接用手把它们扯断,放进背篓带回家喂猪。往往是半天劳动结束,挣了工分,背篓里揣满的山芋藤是额外收获。抹着脸上的汗水,背上沉甸甸的背篓,人们一路上说说笑笑的走回村庄。

蝉鸣隐去,蛙鼓将歇,不知不觉中,收获的季节到来了。人们先用镰刀割去山芋的藤蔓,再赶着老牛拖着犁铧翻挖。望着一窝窝新翻出土的山芋,社员们个个笑逐颜开,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一时间,原本沉寂的山芋田里热闹非凡,按人口分好的山芋,仿佛一个个小山岭,高低起伏着堆在地头。

队里起山芋前十多天,奶奶就会请庄邻帮忙,在家门前向阳背阴的大场边,挖出一个长约两米,宽近一米五,深度将近三米的南北方向的山芋窖子。窖子的南边留一窄窄的斜坡,便于出入取山芋。挖好后的窖子总要晾晒几天,出出潮气,再把分回的山芋,精挑细选拣完好无损的下入窖中。因为窖子比较大,一次分回的山芋也填不满,等分了几次山芋后,填入窖中的山芋离平地尚有半尺,奶奶会再请庄邻,用一根枯去的树干,搭在垫高的砖头上,把早就割回的晒干的芦苇或是玉米秸秆,紧挨着从两边铺上去,再在上面覆上一层半尺厚的土,用铁锨拍平;朝南的窖口盖上厚草帘,也用土覆住。那状似龟背高出地面的山芋窖也就弄好了。小时候,我的好奇心很重,看到未填满的山芋窖被覆盖起来,就追问奶奶,干嘛不把山芋窖填满?奶奶说山芋也是要喘气的,留些空间是给窖里的山芋透透气。至今仍然记得,那时每次取山芋,总是奶奶用力拖开草帘,然后让我或是妹妹爬进去再把山芋一小筐一小筐地取出来。

贮存在窖中的山芋只是少部分,而更多的山芋,会在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陆续的晒成山芋干。秋风吹,黄叶飘,家家户户门前的场头上,屋后的树干旁,全都晾晒着山芋干。人们每天都关注着天气,早起识风向,晚来看星星,最怕的就是刚把山芋挂上绳,接着就来了阴雨天。记得每年晒山芋干时,奶奶总是早早的买回几块塑料薄膜,天要下雨了,把塑料薄膜挂在山芋干外面,天好了再取下塑料薄膜,让挂在绳上的山芋干继续接受风吹日晒。

从秋后第一次晒山芋干起,奶奶就在厨房的一角,用直径一米五左右的柳编的大筐盛放晒好的山芋干。筐堆满,再用芦苇篾制的穴子把后来晒的山芋干一圈一圈的旋上去,有时能旋到屋檐高。

因为父亲工作单位离家较远,周末才能回来。记忆中,我们家重体力活多是母亲做的。那年冬天,生产队组织社员,一起去粮管所按计划卖山芋干。早饭后,奶奶先用麻袋把山芋干装好,再和母亲把几个麻袋抬到独轮车上绑起来。一车山芋干足有贰佰多斤,母亲吃力地肩搭车襻、手扶车把向前推着,我和奶奶则一人一根粗些的绳子套在肩上拉车。

由于道路狭窄,挤在长长的独轮车队里,再累也不能停下来歇一会儿,母亲咬着牙推车,我和奶奶用尽全力拉车。尽管村庄距离粮管所不到两千米,等到达粮管所时,奶奶和母亲都累得满头大汗,我的后背也被汗水浸透。可想到母亲的许诺,等山芋干卖掉后,扯布为一家人做新衣服时,我就忘了拉车的累,心中尽是满满的期待!

2018年12月6日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蔡小平,网名闲庭信步。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喜欢在文字中漫游,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盐城市散文学会会员;响水县诗词协会理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散文《小菜园》徐占生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自留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家有三块"自留地". 庄后面崮山坡半山腰上的一块地,因为远离水源, ...

  • ​【西散原创】夏永军作品 | 月娥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母亲说月娥嫁到夏家湾时,还好好的,一点 ...

  • 散文《萝卜咸菜》徐占生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人民公社时期,讲究"以粮为纲",生产队里的土地,以种粮食作物为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生产队的地里种过 ...

  • 推荐|韦学忠:在插队的日子里

    在插队的日子里 文 | 韦学忠 半个多世纪了,每当回想起当年"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生活情景,印象依然是那样的深刻. 1968年,处于"文革"期间那&q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那年雪花飘/闫新周

    (一) 直到黄昏时,那久违的雪花慢慢吞吞地落下来.站在楼窗前,看着那飘飘悠悠的雪花,似乎还在留恋天上的美好,极不情愿的落下来,一片又一片,密密地飘落在地上.街上.路上.房顶.林间,又悄悄地融化了-- ...

  • 山芋情结

    山芋情结 郭文华 元旦晚上,与友人吃完晚饭,一起溜达在如皋中山路上.夜晚的皋城灯光旖旎,车水马龙.头顶明镜般的月光映照着眼前雪白路灯,显得分外的耀眼. 两人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一阵扑鼻的烤山芋香味窜 ...

  • 散文| 自留地咏叹调

    全文共 2881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作者:张国印 编辑:杨晓健 几十年前,家家都有自留地.自留地每人五厘至八厘左右.自留地是由队里土地划出来的,归队所有,各户种管并享受果实,且没田赋 ...

  • 晨之风乡土散文《交公粮》

    我是位老七零后,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尤其是麦收结束后,潜意识里总会想起儿时的"交公粮",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交公粮"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

  • 【小说连载】雷雨:试考一次(九)

         试考一次 (九) 作者:雷雨 诵读:秋 主编:秦天 金和仁被罗老师气蔫了,心想:"我背轻一点,称120多斤,背重一点,称150多斤.这20背柴都背得重,估计都在150多斤以上.老农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想起那些年出工的日子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想起那些年出工的日子   山东  张新岭   "出工"这个词,在我们胶东姜山大洼一带,具有特定涵 ...

  • 徐良观:老队长

    老队长 作者:徐良观 那年(2012)6月,老队长离世了.这位在大呼隆时期叱咤风云把一个六七十户人家的生产队管理得调调适适的硬汉子,在遭受病魔两年多的折磨后离开了人世.那些日子,我的心情和他的家人一样 ...

  • 散文|挣长期工分的人们

    全文共 2082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几十年前的生产队时,人们挣工分分两种情形,一是出一天工记一天工分,另是一年到头干一样活计,挣长期工分的. 挣长期工分的人分两层,一层在大队,一层在 ...

  •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